2013-02-08 08:56:00 來源:福州晚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一方堅決反對,另一方堅持推進——路遙文學獎正式啟動后,引來風波不斷。設立此文學獎的時機是否成熟?民間獎項如何獲得合法身份?這些問題成為路遙家人和發起人爭議的焦點。
發起人:文學精神應傳承
在著名作家路遙逝世20周年之際,“路遙文學獎”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這一獎項共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及路遙文學研究6個獎項,由發起人高玉濤、高為華各捐出20萬元,作為“路遙文學獎”的啟動獎金,同時向社會公開募集獎金。
路遙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引起巨大反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其中《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發起人之一的高玉濤是作家路遙生前好友,他說:“設立‘路遙文學獎’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傳承路遙的文學精神。因為現在的文學創作中需要路遙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高玉濤說,“路遙文學獎”為純文學公益性質,旨在倡導文學關注民生和社會底層人群。獎項設置為雙年度五年制,即2015年12月3日(12月3日為路遙生日)為首個頒獎日,頒發1992年至1996年海內外華人報刊、網絡等媒體公開發表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路茗茗:不可能有任何讓步
設立“路遙文學獎”消息一出,便引來路遙家人的反對。路遙的女兒路茗茗發表聲明要求立即停辦“路遙文學獎”。路茗茗在給記者的書面答復中稱:“設立這樣全國性的獎項,必須要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審核,以及達到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要求和程序,讓它的權威性、透明性得到公眾認可,而不是出于個人一廂情愿的愿望就能把這件事做好。”
她說:“我和家人一直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從不想以父親的名字沽名釣譽。但這個獎項以我父親名字命名,以我父親的名義向社會募捐,每件事都涉及我父親的名譽權,我絕對不允許出現任何影響父親聲譽的事情。”
因此,路茗茗持要求停辦“路遙文學獎”,同時呼吁任何個人或組織不要為這個活動捐款捐物。她說,父親一直認為自己是“普通勞動者”,應該“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
文學獎如何保持生命力?
“路遙文學獎”發起人之一的高為華承認,如果“路遙文學獎”辦不好,不但不能推動路遙精神的傳承,可能還會出現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評獎公平透明、捐款定期公布”。
但路茗茗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在以我父親之名設立文學獎這件事情上,我和家人不可能有任何讓步,我也希望活動組織者保持冷靜和理性。國內現在各種各樣的文學獎項有很多,有像‘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那樣真正有激勵作用的權威獎項,也有不少匆匆上馬、曇花一現的文學獎。”
高為華表示,會努力與路遙家人行溝通,以獲得理解和支持,“但不會因為他們反對就不做了。”對高玉濤而言,路遙家人的聲明影響了事情的進程,他說:“原本幾位打算向文學獎捐款的個人,現在均表示暫不捐款。”
西北大學教授楊樂生認為,現在我國的文學類獎項繁多,但真正權威的為數不多,民間性質的文學獎如果做不好就是過眼云煙。要設立這一獎項,需要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評選范圍和評獎規則。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李繼凱說,由民間人士發起和設立的文學獎項不在少數,但有不少都是在評選、頒獎一兩屆之后便銷聲匿跡。
李繼凱認為,這一評獎仍需科學論證,他說:“文學獎的設立應進行長遠考慮而非短期行為,路遙文學獎的設計有些理想化,還需要在可行性、建立長效機制、保證公平等方面進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