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將重啟 商業銀行備戰忙
記者楊洋“國債期貨交易系統的相關設備還未到位”———近日,某國有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的信息在某種程度上表明,雖然國債期貨回歸腳步日益臨近,但在短時間內,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主的商業銀行入場可能性很小。
商業銀行是否會進入國債期貨交易市場?又會在何時進入?國債期貨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哪些影響?潛在的風險又是什么?隨著國債期貨的到來,這些問題愈發引人關注。
對此,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佩珈認為,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交易應按照“分階段、分步驟,特別結算和自主選擇”為主進行。她解釋說,國債期貨在增強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能力的同時,也會使商業銀行的表內、表外風險識別和計量變得更加復雜,這將導致風險的跨市場傳染變快。同時,由于目前分割的債券市場體系難以承受過多流動性的沖擊,因此,為控制風險,需要循序漸進入場。
在采訪中,一些專家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示,在利率市場化進程提速的大背景下,作為國債現貨的最大持有機構,國債期貨的推出對商業銀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商業銀行緊鑼密鼓忙備戰
上述銀行工作人員透露,此前已經參與了國債期貨的仿真交易培訓,對于國債期貨交易有了一定了解。
某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此前也曾明確表示,該行高度重視國債期貨的研究。早在2011年便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合作完成了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必要性和相關性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也為今后直接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奠定了理論基礎。該行還派出現券交易、銀期業務專業人員,參與國債期貨配合籌備工作。此外,該行還參與了仿真交易,并在合約設計、交割環節提出相關建議。
“商業銀行對于國債期貨的參與興趣很大。”某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相關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據記者了解,2012年2月,國債期貨正式啟動仿真交易,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80多家金融機構參與仿真交易。截至2013年3月31日,國債期貨仿真交易276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1185萬手,累計成交額10.82萬億元,日均持倉量約8萬手。
對于國債期貨的仿真交易,浙商期貨國債研究員沈文卓解釋,仿真交易就是在國債期貨上市前先模擬交易,看看在仿真交易中會出現什么問題,隨時進行改進,以保證將來國債期貨上市后更好地運行。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市場上存量債券約為26萬億元,其中可流通國債余額達到7萬億元,約占GDP的14%,約是1995年國債期貨試點時期可流通國債存量的70倍。沈文卓據此判斷,國債現貨規模充足,現貨市場日臻完善,國債期貨的上市條件已經成熟。
客觀條件的成熟更激發了商業銀行入場的愿望。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認為,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現貨不斷增加,普遍希望推出國債期貨這種金融衍生產品,以便對現貨進行投資、保值、避險,甚至是投機。
銀行新機遇:投資、保值和避險
6月份,銀行間市場局部流動性緊張造成短期利率大幅波動。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流動性風險已經無法回避。如果有國債期貨,銀行可通過其進行對沖,有效減緩銀行間市場因資金緊張而導致的風險。
沈文卓補充認為,商業銀行持有大量國債期貨,當市場發生變化,如利率上升、債券價值下跌,銀行不可避免地將面臨巨大損失。
李佩珈則表示,國債期貨的推出,對商業銀行而言意味著機遇與挑戰并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