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核查仍在進行時 加強制度設計和監管改革
編者按:一方面,隨著本周又一名基金經理疑被卷入債券稽查風暴,剛剛短暫平靜的債市再起波瀾;另一方面,進入5月以來,一波針對債券發行人和債券信用的降級潮將對債市違約風險的討論再度推上風口浪尖。
有市場人士認為,如果下半年經濟環境持續低迷,加之監管加強和規則調整等政策層面的沖擊,信用債市場各類信用風險事件或將進入高發期,債市零違約或被打破?! ?/font>
種種跡象表明,債券市場不再是絕對安全的“避風港”,投資者須對信用事件可能帶來的信用債違約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心存警惕,而管理者的防風險制度設計及監管改革則須加緊腳步、迎頭趕上。
看似平靜的債券市場再起波瀾。5月30日,嘉實基金宣布,吳洪堅因遭公安機關調查,目前已被公司停職。公開信息顯示,吳洪堅停職前任嘉實基金現金管理部總監。盡管對這位昔日的明星基金經理具體涉案金額和事實嘉實基金方面并沒有更進一步的消息透露,但業內人士認為,其最終有可能仍是倒在代持、丙類戶等債市灰色地帶的非法交易上。
對于又一位基金經理的“落馬”,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債市違規交易的查處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后續可能還有涉案人員浮出水面,事件對債券市場的影響也會繼續蔓延。而在管理層頻頻出手整肅債市環境、加強監管的同時,不斷積累的信用違約風險近期也頻頻敲響警鐘,特別是5月份以來,債券發行人和債券信用降級迎來一波高峰。截至目前,已經有16家債券發行人或債券評級下調。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目前信用債還未有實質性償付違約事件出現,但如果下半年經濟環境持續低迷,加之監管加強和規則調整等政策層面的沖擊,信用債市場各類信用風險事件或將進入高發期,債市零違約或被打破,市場各方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知。
在加大稽查懲治違規行為的同時,監管層以案件暴露為契機,開始密集調研銀行間債市改革的方案,全面梳理出市場管理、運作中的各種不完善、不規范行為。有消息稱,央行、證監會、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等監管部門自4月底起即分赴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多地密集調研,調研的目的除了整肅黑幕外,還在于為債券市場監管改進提供依據。“針對債市黑幕,監管部門關注的重心是債券市場發行和交易制度設計和監管改革。此外,監管層今年還將進一步建立債券市場協調機制?!庇袠I內人士透露。
5月1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通知要求,銀行間市場中“同一金融機構法人的所有債券賬戶之間不得進行債券交易;10天后,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重申上述規定,并要求不得通過第三方過券方式逃避上述監管要求,這是繼5月7日要求銀行間債券市場結算代理人暫停為丙類戶提供買債等業務后的又一次監管升級;5月20日,上海清算所宣布將對異常或違規的債券交易、清算行為進行監測、核實;同一天,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召開發行規范工作座談會,要求所有銀行間市場發行上市的債券,一級市場發行價格必須無限接近二級市場成交價格,弱化定價估值的作用,適當時候不再公布定價估值,同時,停止一切以交易行為進行的分銷作業,證券公司主承銷商須將本機構主承銷的、在交易所上市的債券(包括公司債和企業債)的上市首日相關信息及時報告至協會。
“上述新規旨在打擊債券發行環節的套利空間,有助于從一級市場的源頭上阻擊債市違規交易,促進債市規范合規、健康發展?!鄙鲜鰳I內人士說。中國國債協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由于企業債、城投債等債券近幾年實行的還是行政審批的方式,導致債券依然是稀缺品種。又由于在一、二級市場存在較大利差,承銷商就有了利益輸送的空間,從而一些人就開始鋌而走險。因此,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乃治本之策。另一方面,今年以來社會融資總量大幅上升,但實體經濟復蘇乏力,表明在流動性較為充裕的情況下,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一旦后續資金收緊,流動性風險必將導致企業的信用違約風險增大。加上信用風險體系還不完善,債市的零違約強化了剛性兌付的預期,導致市場風險意識淡漠。
“這次稽查風暴倒是給了國內債券市場一次反思和進一步完善的機會?!焙MㄗC券首席債券研究員姜超認為,一個成熟的債券市場必須有深度(存量大),廣度(開放性,多元的投資者結構),高效率(快速交易)和高安全性等特征。但單純追求廣度和高效率可能會喪失安全性,而保持絕對的安全又會令市場形同虛設,止步不前。這個平衡的把握考驗監管層的智慧?!跋啾葒獬墒斓膫袌鲶w系,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毫無疑問,不能因噎廢食,而應正視問題,去腐生肌,促進、維護債券市場健康發展。”他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