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科塔雷利:中國地方債務問題目前不必過慮
隨著國際評級機構調降中國信用評級,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再度引發國際關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在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財政監測報告》中認為地方融資平臺是中國潛在的財政風險源。報告援引了中國國家審計署的數據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在2010年底時占GDP比率為27%,其中將近一半(47%)是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生的。根據國家審計署2011年公布的審計結果,截至2010年底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
不過IMF財政事務部主任卡羅·科塔雷利(Carlo Cottarelli)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IMF只是希望能獲得更新數據來全面評估中國的整體財政狀況,而他并不認為現階段人們應該過度擔憂中國的地方債務問題。
中國應提高財政數據透明度
第一財經日報:你在IMF《財政監測報告》中提到了財政透明度的問題,尤其是中國的巨額地方政府債務數據。你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是否影響了中國的償債能力?
科塔雷利:我們認為,中國的財政狀況依然強勁。但如果對地方政府的債務與赤字有更好的數據會有助于明確現狀、看清問題,即地方政府欠銀行多少債,收入與支出有多少差額。對于中國地方政府的這些狀況我們并沒有足夠的更新數據。我們知道中國政府正在進行這項工作,我們希望能更頻繁地看到中國公布這些地方政府債務與赤字的數據。
日報:如果這一數據比預期的大,中國該如何緩解相關風險?
科塔雷利:我認為不會,也希望規模不會很大。中國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國家,當一國的經濟增長很快時,支持公共債務也會容易得多。因此我并不認為現階段人們應該過于擔憂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希望獲得更好的信息來更全面地評估中國的整體財政狀況,不僅對中央政府,也對地方政府。
日報:本輪全球危機前,人們普遍認為一國債務占GDP比率(Debt-to-GDP Ratio)的合適水平是60%。但如今對此卻出現了一些爭議,你認為是否有必要反思最優負債率水平?
科塔雷利:我不這么認為,也不認為有必要提高最優負債率的水平。因為即便是60%,許多國家也出現了重大危機。我認為有必要在中期內——15至20年左右的時間里,將債務水平降低到60%左右。但對于那些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而言,最好在長期內能夠把負債率目標降得更低。
日報: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危機以來,財政與貨幣政策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你認為是否有必要考慮正式建立某種職能機制讓債務管理機構、央行和財政當局更好地進行合作?
科塔雷利:這是個很好的問題。顯然,我們處在一個非常時期,我們看到央行對政府的大量融資,并非直接融資,而是通過購買政府債券,這在幾年前來看是不可想象的。我認為這反映了目前對貨幣基礎和流動性需求很高的非常處境。因此,我認為央行持有政府債券是可取的。在某種意義上,央行是在扮演市場與政府的媒介。但總體上,這只有當央行不喪失可信度的時候才會奏效,否則人們就會開始擔憂貨幣價值。為了避免這一風險,有必要對經濟提供大規模貨幣融資,同時以合適的節奏進行財政調整,從而不讓所謂的“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成為一項重大風險。
各國應找到合適財政緊縮節奏
日報:你在報告中提到,財政整頓應該以合適的節奏進行,但如何衡量節奏是否“合適”?
科塔雷利:并沒有一個神奇的數字可以用來衡量,但決定財政整頓的正確節奏需要考慮三件事情。第一是公共財政的狀態,如果債務或赤字巨大,就需要加快節奏。第二,經濟狀況,如果經濟不好,就需要稍微放緩一下步伐。第三,從市場融資的難易程度看,如果能輕易從市場融資,那么也可以有所放緩。但如果一個國家處于融資利率很高或者無法從市場融資的情況下,就顯然需要收緊財政政策。這三方面的考慮是決定財政調整速度的主要因素。但任何情況下,最好在一項中期計劃內進行財政整頓。
日報:在財政整頓方面,IMF的報告認為日本行動太慢,而美國卻行動太快。這會帶來哪些風險?
科塔雷利:我們從中看到了多重風險。對美國而言,不必要的過快緊縮財政可能會讓本已脆弱的美國經濟復蘇脫軌。我們預計美國經濟今年將增長2%,但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此,美國最好能夠放慢緊縮節奏,但需要制定一個全面的中期計劃,這樣市場也能相信其公共債務最終能以合適的速度下降。對日本而言,正在進行的財政刺激計劃的確在短期內有助于日本經濟復蘇,但必然提高了日本中期內的公共財政風險。那就是,中期內的某一時刻,日本債務利率將開始上升,當債務存量如此高的時候,如果利率上升將對債務管理構成挑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