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財政風險消退 IMF警示債務高企威脅仍存
在4月16日發布的最新一期《財政監測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全球經濟逐漸改善,發達經濟體的赤字削減取得了進展,這緩解了短期財政風險;但很多國家恢復財政健康之路依然漫長,債務水平持續高企仍對未來經濟前景構成風險。
報告稱,去年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赤字下降幅度達GDP的0.75%。按總體水平和經周期調整的水平來衡量的財政赤字均已下降,預計2013年下降速度將加快。報告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各國政府在2009年危機最嚴重階段之后一起努力控制支出,也得益于逐漸改善的外部經濟環境。IMF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3%。
IMF每年4月和10月發布《財政監測報告》,跟蹤分析世界各國的公共支出以及政府債務和赤字。
三分之一發達經濟體仍面臨重大財政挑戰
報告稱,多數國家控制赤字的工作都已取得進展,許多國家朝著將總體債務降到一定水平、確保經濟強勁而充滿活力的方向走出了重要第一步。
IMF指出,將公共債務降到可持續水平是一項長期挑戰,但是這個難題是可以成功克服的。一些發達經濟體目前已實現了基本盈余1%,如果能夠維持下去,就可以將他們的債務比率在2030年前降低到60%。
但即使是維持財政盈余也是非常艱難的任務。在約三分之二的發達經濟體,債務比率都在下降或趨于穩定,但其余三分之一的發達經濟體(占全球GDP的40%)仍面臨重大財政挑戰,需要進一步實施調整。在一些國家,尤其是幾個面臨市場壓力的歐洲國家(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預計這些國家的債務比率到2014年之后才會止住上升步伐。
“美國和日本仍缺乏明確而可信的中長期整頓計劃,這仍令人擔憂。”報告稱,日本的刺激性支出和不斷增加的社會保險開支將使其赤字保持在發達經濟體平均值兩倍多的水平上。美國尚未就福利改革和其他急需的債務控制措施達成一致意見。
IMF財政事務部主任Carlo Cottarelli表示:“一些國家需要實現大額基本盈余并在較長時期內維持這種盈余,這很困難,但沒有其他捷徑可走。不過,這是能夠實現的。”
體制改革,例如財政規則、獨立監測機構和中期支出框架方面的改革,有助于提高財政調整計劃的可信度以及公眾對其接受程度。愛爾蘭和葡萄牙等國已開始實施體制改革,對政府支出實行限制;歐洲各國的改革正在進行中,這要求各國的財政委員會在促進財政約束方面發揮強大而獨立的作用。
新興市場可按自己的節奏前進
相比之下,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的總體債務形勢仍比發達經濟體更為有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相對較低的債務和赤字水平、低利率以及持續增長的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有余地暫停財政調整。
報告顯示,中國2012年經周期調整的基本盈余占GDP比重降低了0.75個百分點,預計2013年將維持不變。債務總額和赤字仍然較低,除了來自地方政府的實際和或有負債有所上升。
不過,正如IMF報告指出的,鑒于存在基礎設施和老齡化相關支出等中期壓力,這些國家今后需要謹慎做出預算決定。
此外,多數低收入國家也暫停了財政整頓,多數國家的赤字仍高于危機前水平。
《財政監測報告》還指出,一些國家還可通過能源補貼改革來更好地處理赤字和債務問題。富國和窮國都花費了大量公共資源提供能源補貼,但對于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來說,這種改革極為迫切。IMF指出,補貼除了會加劇財政失衡外,還會擠出教育和醫療等重點支出,加劇收入不平等。IMF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分階段提高價格,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貧窮人口,以及通過體制改革消除能源定價中的政治因素,這些措施有助于改革的成功。
中國地方融資平臺是潛在財政風險源
“地方基礎建設項目的融資是中國潛在財政風險來源。”IMF在報告中稱。
IMF報告指出,隨著危機爆發后的四萬億刺激計劃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投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借款逐漸加速。“基建支出大大支撐了經濟復蘇,但也引發了對公共債務規模、地方政府融資可持續性以及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的擔憂。”報告援引了國家審計署的一項全國調研結果稱,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在2010年底時已達到GDP的27%,其中將近一半(47%)是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生的。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已幾乎翻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臺貸激增導致。
其中,銀行貸款占地方政府債務將近80%,而政府直接發行債券僅占7%。基建支出自2012年起再度加速,占GDP將近15%,其中地方政府融資預計占了三分之一。
報告指出,現有數據顯示,廣泛平衡的周期性調整后的財政狀況,以及有利的利率與經濟增速之差,目前緩解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相關的短期財政風險。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處于更脆弱的處境,尤其是那些欠發達的西部省份。
IMF稱,總體來說,由于依賴土地出售,地方政府償債能力易受房地產市場大幅變化的沖擊。但由于數量巨大,而且地方融資平臺與商業化的地方國企之間界限模糊,很難預測這些融資對財政風險的具體影響程度以及對政府負債的潛在影響。
IMF警告稱,國際經驗顯示,地方政府可能會成為中期內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來源,尤其是在快速城鎮化以及相關支出需求攀升的背景下。
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初步措施來解決相關財政風險,包括進行地方政府債務排查、清理赤字巨大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IMF建議,建立適當的法律框架、報表要求以及會計準則,能夠有助于執行這些措施從而遏制財政風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