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再出發:公司債迎來新篇章
“一個都不能少”是國內一部經典電影的名字,但是在中國債券市場發展過程中,這個詞語也同樣適用。
中國債券市場少不了銀行間債市,少不了交易所債市,那當然也少不了證監會的參與和推動。不過,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證監會曾一度擱置發展債券市場的計劃。
上世紀90年代前半期,交易所債券市場曾經歷過一段野蠻生長的激情歲月,之后因“327國債事件”的爆發戛然而止。這是一次改變歷史的重大挫折,從此中國債券市場陷入了長達10年的冰凍期。與此同時,隨著交易所債券市場陷入停滯,證監會不得不擱置了發展債券市場的努力,導致“重股輕債”的傾向越來越嚴重。直到短融與企業債“交鋒”兩年后,證監會才姍姍來遲地加入這場較量。
一位廳級監管人士告訴記者,“當年高層領導出差在外,都想著股指怎么樣,這不只是證監會的問題,"重股輕債"的思想可謂根深蒂固?!?/font>
“證監會許多骨干都是國外留學過的,不可能不知道債券的重要性,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恐怕也無能為力?!鄙鲜霰O管人士并稱,這是長期導致債券市場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也為交易商協會崛起留下了空間。
遙想當年,公司債誕生曾經轟動一時,卻因證監會不愿走出交易所市場,以及遭遇隨之而來的股市大崩盤,陷入停滯不前的局面,最后眼睜睜看著中票與企業債遙遙領先。
2007年8月,在上證指數逼近6000點的前夜,證監會發布《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繼短融之后的又一個新的信用債品種誕生。
值得肯定的是,證監會借鑒了短融的成功經驗,改審批制為核準制,實行一次核準、分期發行,不要求募投項目和強制擔保,票面利率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通過市場詢價協商確定,被視為我國第一個市場化的中長期信用債品種。
2007年9月底,長江電力40億元公司債作為首單成功發行,引起了極大反響。盡管公司債首單在交易所市場完成,《公司債券試點辦法》并未規定必須在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流通,從而為公司債進入銀行間市場提供了可能。這時候,央行主動向公司債拋出了“繡球”。9月27日,央行發布公告稱,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經其他管理部門核準的公司債券,將不再進行任何審批,在辦理相應手續后即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交易流通和登記托管。
時至今日,從來沒有過一只公司債在銀行間市場發行流通?!叭嗣胥y行明確說不進行任何審批,證監會還是懷疑我們搞二次審批,其實當時企業債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上市已經很普遍了,從來沒審過?!币晃谎胄袃炔咳耸炕貞浾f。
2012年夏天,交易商協會某高層曾在一次內部場合稱,“當年如果證監會把公司債敞開口子,像企業債那樣放到銀行間市場,或許協會就不用推出中期票據了。”
然而,證監會的“算盤”是讓商業銀行回歸交易所市場,而不是讓公司債進入銀行間。2007年7月,在公司債推出前不久,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臺,旨在引入做市商制度打造批發交易平臺,實質上是在交易所再造一個場外市場,因而被質疑是“重復建設”。這場博弈的結果是,公司債不得不承受被邊緣化的命運。作為場內市場,在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之后,交易所市場注定容量相對有限,制約著公司債規模做大,但證監會卻無意叩響通往銀行間市場的大門。
自2007年10月創下6124點的歷史高位之后,A股市場一路狂跌,交易所市場瀕臨絕境,公司債隨之偃旗息鼓;到2008年下半年,證監會不得不將上市公司回購股票救市的希望,轉到了中票身上。
在中票與企業債狂飆突進的2008~2010年,公司債年度發行量僅為288億元、638億元和603億元。至于證監會主管的其他債券品種,可分離債曾在2008年紅極一時,次年卻因權證風波暫停發行,從此陷入低潮;可轉債則半死不活,至2010年中行轉債出現后才逐漸走出困境。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再次發力債券市場。當年10月,證監會、銀監會和央行聯合發布《關于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試點上市商業銀行在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進行債券現券交易,兩市互聯互通邁出了重要一步。
不過,由于銀行間債市與交易所債市在體量上相差太遠,并且商業銀行無法在專門的固定收益平臺上交易,開閘以來商業銀行交易寥寥,反響微弱。
歷經曲折之后,證監會工作重心回到了公司債。2010年末,證監會組織召開公司債券發展研討會,提出推進公司債券發行審核改革。次年初,在改進公司債審核流程、縮短審核時間的基礎上,證監會著手開辟“綠色通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