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企業債或已被叫停
對于國家發改委將利用地方融資平臺發行另類企業債的消息,數位銀行、券商知情人士日前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一旨在扶持小微企業的融資創新已被叫停,何時重啟暫不得知。
據外媒11月初最早披露,發改委將在江蘇無錫、鎮江、鹽城以及天津等地實施這一企業債發行。與傳統方式迥然而異,其最主要特點在于操作初期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名義發債,隱含政府擔保;募集所得資金不直接用于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等,而是轉道銀行“委托貸款”發放給小微型企業;主承銷商首次選擇了商業銀行,一改此前企業債由證券公司擔綱的舊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600016)成為此次試點唯一的主承銷商人選。
受訪業內人士對此稱,發改委這一創新可謂一舉多得。從積極方面來看,地方融資平臺企業的發債余額多數已逼近40%的凈資產紅線,但有關規定對小微企業的融資網開一面,相關考核有所松動;金融脫媒及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息差縮窄,這一企業債承銷業務將增厚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并進一步穩固和擴大其客戶群體;在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掣肘地方政府穩定大局的背景之下,此舉成行或真正惠澤當地企業甚至政府。
不過,當之無愧的“三好生”也存在頗為明顯的缺陷。招商銀行(600036)總行高級分析師劉俊郁表示,其償債義務不夠明確,債券發行人與資金使用人分離,即便能突破政策限制,在未來的實際操作層面也存在相當大的隱憂。
宏源證券(000562)高級債券分析師何一峰認為,去年末商業銀行已進行了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的實踐,享受到了差異化的監管紅利。如今這一同質化創新,除了資金可能更多給予與平臺有關聯的中小企業之外,暫時看不出其他區別。“盡管這不屬于資產抵押債券類別,但未來償債現金流的管理與保障勢必會很復雜。”
某國有大行貨幣市場處負責人稱,從去年末民生銀行拔得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頭籌開始,國有銀行也一直對此業務高度關注。金融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期末將大幅提升直接融資在社會總融資規模中的占比,國有大行沒有理由不去爭取包括企業債承銷在內的業務。
或許可以相信,各家銀行之間的明爭暗斗也是此次試點無疾而終的理由之一。不久前,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文,明確允許證券公司參與銀行間市場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券的主承銷業務,并因此動搖了商業銀行一統天下的格局。
證券時報記者就此事致電詢問民生銀行總行相關人士,截至發稿時未得到正式回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