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資本監管協議明年1月實施 城商行年底血本發債
一場由政策引發的次級債井噴潮正在上演,剛剛過去的11月份,先后有6家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7只,面值總額達686.20億元,超過了今年前10個月600億元的發行總額。
12月5日,上海銀行以50億元次級債規模加入年末次級債發行的大軍中,根據上市銀行公告,先后有農行、招行、民生、華夏銀行披露了次級債券發行計劃,陸續還有浦發銀行、溫州銀行也希望搭上年前次級債發行的末班車。
盡管與大行動輒數百億規模的發行額度不可同日而語,但城商行發債的熱情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堪稱“血本發債”。
以曲靖市商業銀行為例,其2011年凈利潤僅為1.09億元,但其1.2億元的10年期次級債發行利率高達7%,超過6.55%的5年期以上的貸款利率,10年下來,其應付利息即達8400萬,占其本金的70%,成本之高可見。
銀行次級債井噴
未受美國監管機構無期限推遲巴塞爾資本協議Ⅲ任何影響,“中國版巴Ⅲ”《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仍將于2013年1月1日如期實施。
按照新規要求,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應達到11.5%,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應達到10.5%。核心資本充足率指標則分別設定為9.5%和8.5%。
上市銀行三季報顯示,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及平安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24%、8.27%、8.43%和8.47%。顯然,不少銀行離新規達標仍有差距,未來幾年面臨一定的資本補充壓力。
盡管新管理辦法設置了過渡期,商業銀行應在2016年底前達標,最遲不得晚于2018年底達標,《辦法》也對曾被各商業銀行視為“補血”路徑的發行次級債進行了嚴格限制。
按照監管新規,商業銀行從明年起發行的次級債必須滿足“含有減記或轉股的條款”等11項標準,否則將無法被計入監管資本,這將切斷各家銀行利用發行次級債,以補充快速流失的資本金的快速渠道。
“今年底前發行的次級債,即便不含有減記或轉股條款,但仍可以計入監管資本。之后,帶有贖回條款的次級債將被視為不合格資本工具,必須從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遞減10%,直到2021年徹底退出?!币晃汇y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如此,銀行搶發的用意在于:一是做大基數,二是全額計入。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對于含有減記條款的次級債,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票息作為補償,推高了發債成本,這是促使商業銀行趕在年底前集中發行“舊版”次級債的真正原因所在。
未雨綢繆是王道。工行搶在年中就完成了200億元次級債的發行工作,建行和中行也分別于11月20日、27日完成了400億元、230億元次級債發行工作,農行的500億元次級債也即將呼之欲出。
與大行動輒數百億規模的發行額度不可同日而語,但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的熱情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如計劃融資20億元次級債規模的寧波銀行,實際發行一度追加至30億元,大有“多多益善”之勢。
相比上市銀行,城商行可謂“血本發債”。11月29日、30日發行的東莞銀行、華融湘江銀行10年期次級債發行利率分別為6.2%、6.3%。這意味著華融湘江銀行年付息為0.945億元,占2011年凈利潤7.06億元的13.4%。假使不實施提前贖回權,15億元的發債意味著10年后總付息9.45億元。
但這仍不能阻擋曲靖市商業銀行的發債熱情。11月16日,2011年凈利潤僅為1.09億元的曲靖商行,發行了1.2億元的總負債,其10年期次級債發行利率高達7%,遠遠超過了6.55%的5年期以上的貸款利率,負債成本之高難以掩蓋。
如今,銀行年末攬儲大戰的風頭,儼然被齊發次級債的熱潮蓋過。12月5日,上海銀行以50億元次級債規模加入年末次級債發行的大軍。根據此前公告,農行、招行和華夏銀行分別擬發行500億元、230億元和100億元的次級債券,陸續還有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溫州銀行也希望搭上年前次級債發行的末班車。
資本補充渠道需拓寬
近年來,中國的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起來,截至9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126.4萬億元,仍同比增長19.6%。其中,城商行總資產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7.8%,資產增速遠高于銀行業整體水平。
與此同時,城商行資本充足率也呈普遍快速下滑的態勢。但與紛紛完成股改上市的國有大行相比,備受資本金困擾的中小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所面臨的處境將更為艱難。
前腳發債補血、后腳增資擴股,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資產負債表,也充斥著虛增的“脂肪”。以漢口銀行為例,今年3月份該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了19億元的次級債。半年之后,拋出第三輪增資擴股計劃,募集資金36億元。
具有同樣情況的還有北部灣銀行。去年12月,該行發行次級債10億元后,今年6月以3元/股的價格增發10億股,共募集資金30億元。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在推進增資擴股計劃的地方銀行有10家之多。包括湖北銀行、廈門銀行、天津銀行、重慶銀行、龍江銀行等城商行,紛紛拋出了股本融資方案。
“改變信貸高速擴張—風險資產累積—再融資—再擴張的發展模式,合理減少資本消耗,走內涵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正成為中國銀行業自上而下的共識。”上述分析師表示,實施新監管標準推動銀行業轉型發展的監管思路不言自明。
資本創新的方向將會在哪里?大行正從各自角度努力推動著,工行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2012-2014年資本規劃》顯示,將“探索發行新型資本工具等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
同樣是在股東大會上,農行管理層也再次強調,上市3年內不進行股本融資的承諾沒有改變,農行未來的資本補充的導向是以內源性資本補充為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