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間債務融資工具存量首破4萬億大關
今年企業發債融資規模超過往年,提升實體經濟增長的動力正不斷增強。昨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末,經交易商協會注冊發行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今年發行量近2.5萬億,而存量規模已達4.1萬億,較去年年底增加1.1萬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比例約為8%。
至此,我國的銀行間市場上,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累計發行量達到8.1萬億元。而2012年以來,整體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量約7萬億,占同期GDP的比重超過15%,交易量超過240萬億元,約為同期GDP的6.8倍。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表示,今年企業發債規模急劇擴大是基于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中國金融監管層對信貸有比較嚴格的控制的背景下,較大的社會融資需求催生了企業債市場的發展。
另一方面,“對一些信用評級較高的大中型企業而言,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成本低于銀行信貸融資成本,而中小企業發債,則能避免‘灰色市場’的高融資成本,因此債券市場更受青睞?!睆埫髦赋觥?/font>
而從發債資金的投向來看,也有效支持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數據顯示,自協會成立以來,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共計2.8萬億元;為超過440家現代農業和小微企業提供債務融資近3500億元,此外,文化產業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企業債務融資量分別為1600億和近300億元。
而債市的跨越式發展,也促進了社會融資結構的不斷優化。協會提供的數據同時顯示,目前,我國間接融資占比已由2006年的91%下降至2012年1-10月份的84%,債券融資占直接融資的比重由60%增長至89%。
“盡管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會對銀行貸款有所沖擊,但也刺激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收入,推出新的產品,增加利潤來源?!睆埫髦赋?,近年來,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積累了大量資金,過去這些資金多投向國債和金融債,而現在則轉向收益相對更高的企業類債券,也促進了銀行業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