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貨仿真平臺“試水” 創新產品開戶133萬
與通常意義上的虛擬平臺不同,金融期貨仿真平臺上進行的交易除了貨幣不是真實的,其他和真實的交易沒有任何不同。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有這么一個“演練場”。
它是由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專門為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外匯期貨、金融期權等金融市場重大創新而創建的虛擬交易系統,同時也是具備產品研發、系統開發測試、規則檢驗、投資者教育、市場準入等復合功能的大型綜合平臺。它就是金融期貨仿真平臺,金融期貨產品創新都必須經過該平臺的測試才最終上市。而我國資本市場一些其他創新產品,例如融資融券、國債買斷式回購等,也借鑒了仿真的思路,在一定范圍先預演、檢驗,然后再安排推出。
截至2012年12月底,金融期貨仿真平臺的開戶數已達到了1338233戶,所模擬交易的品種包括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和股指期權等。其中,股指期貨仿真共經歷1496個交易日,成交量為3.18億手,成交金額340.7萬億元。國債期貨仿真共經歷220個交易日,成交量為940.6萬手,成交金額9.2萬億元。股指期貨已于2010年4月正式上市交易,它的仿真交易量也是所有品種中最高的。
與通常意義上的虛擬平臺不同,金融期貨仿真平臺上進行的交易除了貨幣不是真實的,其他和真實的交易沒有任何不同。仿真參與者首先需要按照要求開設賬戶,然后再進行交易。且在交易、結算過程中,下單、撤單、成交、結算、交割等業務環節都與真實交易完全一樣。
據了解,金融期貨合約一般經過論證初步確定后,即投入仿真平臺進行仿真交易,交易所通過收集市場反饋,對合約乘數、保證金、漲跌幅等合約要素進行完善,最終確定合約各項要素,形成最符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如在國債期貨合約設計方面,最初設計的最小變動價位為0.01元,經過仿真交易,發現該最小變動價位偏大,影響到市場流動性,后經過調研、論證,把最小變動價位調整到0.002元,成功提高了交易活躍度。
仿真平臺也是完善交易規則的有效途徑。交易規則的設計是否合理,對于一個創新品種的推出能否獲得市場的認可,能否成功運行、發揮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有關方面就根據仿真的情況修改了股指期貨的限倉規則和市價指令,取消了熔斷設計,將國債期貨的交割方式由固定交割改為滾動交割。
同時,作為金融期貨市場的重要參與方,在股指期貨上市之前,期貨公司和銀行在此前并沒有真正開展過金融期貨業務,是仿真平臺最先為他們提供了業務試驗基地。交易所以仿真平臺為依托,讓會員進行業務接入、軟件測試,讓銀行進行真實資金劃轉和結算業務測試,保證了市場相關各方準備工作的成功完成。
有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期貨仿真平臺首次為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包含利率期貨、股指期權等多種金融創新產品的虛擬市場,使各機構能夠通過參與仿真交易來熟悉這些即將誕生的金融工具,通過模擬實盤交易的操作來完善自身的交易策略,培養專業人才,提升風險控制能力。(汪睛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