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司應建立多元化盈利模式
IPO之后,期貨公司除穩固經紀業務之外,大力開拓創新業務構建多元化的利潤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12年6月首次表態支持國內優秀的期貨公司通過IPO登陸A股市場之后,監管層還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表示支持期貨公司IPO。監管層暖風頻吹,而期貨公司自身亦在積極推動IPO的進程。
對于IPO,不少期貨公司都難掩期待?!半m然有股東支持,但距上市還是有差距的”,某券商系期貨公司老總對記者直言,“我們當然想獨立上市,但此舉相當有難度,主要是涉及到股權的拆分。”
除了監管層的支持、期貨公司自身上市的熱情之外,未來IPO之后期貨公司能否改變經紀業務單一盈利模式,亦是市場人士重點關心的內容。
在投資咨詢業務、資產管理等創新業務推出之前,經紀業務幾乎是期貨公司的單一盈利來源,對于公司高管而言,“低手續費”價格戰之慘烈,讓他們刻骨銘心又無能為力。
目前,經紀業務占主導的格局并未改變,而期貨投資咨詢業務似乎并沒有給期貨公司帶來良好的收益,而業內寄予厚望的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亦剛剛試水。對于大多數期貨公司,這些創新業務并未提供新的利潤增長點。
當然,期貨公司沒有必要都選擇上市。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就指出,上市與否應由公司根據自身的業務模式以及股東情況來決定。不過,一旦上市成為公眾公司,之后的發展戰略會受到各利潤指標更直接的影響。就海外來看,新加坡、美國,很多發展不錯的期貨公司并非上市公司。
面對多數公司還是希望上市的現狀,那么,一系列的業績考核指標是否會讓期貨公司吃不消呢?
馬文勝對于期貨公司多樣化的盈利模式十分看好。雖然投資咨詢業務尚未有明顯盈利,但他認為,期貨公司對咨詢業務并不熟悉,所以需要一定時間積累人才、經驗。未來咨詢業務在商業模式上肯定會有所突破。而資管業務以及現貨子公司的設立同樣會給期貨公司帶來更為多樣化的收入來源。
對于新湖期貨的發展,馬文勝認為,要立足于經紀業務這一根本,穩步推進創新業務的發展,而進一步通過創新業務的發展來帶動經紀業務的發展。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IPO與未來新的業務的推進將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在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看來,其實監管層已經為期貨公司的多元化經營畫了一個很大的餅,“一是期現結合的子公司;二是成立投資公司;三是資產管理業務的推進”。不過他認為,“最終還是得看誰能做,誰能做得好”。他進一步指出,20家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牌照的獲批也不是隨意的,“這個頭班車也要趕好,監管層半年內可能不會再批資管牌照,讓這20家先做做,這些公司也應該抓住機會”。
顯然,未來借助IPO以及資管等創新業務,期貨公司將上演強者恒強的大戲。(熊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