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業轉型首先要“去散戶化”
近日,一條“12年里將1億元資金炒成750萬”的微博引起網友熱議。且不論是否真有其事,該微博折射了股民們尤其是散戶們的失落情緒。
不過,記者一位炒期貨的朋友卻很淡定地表示,“如果這位股民炒的是期貨,這個轉變在一夜間就能完成”。
“炒期貨是九死一生”、“期貨就是對倒”,是多數人對期貨行業的印象,也是這個行業轉型中必須面對的行業基本面。
玻璃期貨下周一掛牌,國債期貨準備就緒,原油、鐵礦石以及相關期權交易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資管業務牌照發了18家,期貨公司參與現貨、外資參股期貨公司即將放開,今年期貨行業的創新可謂別開生面。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讓行業振奮不已,不過記者認為,這個行業的基本面仍然未改變散戶主導、充滿殺伐。
據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數據,截至2012年10月末,期貨市場70.85萬個有效客戶中,機構客戶僅1.96萬戶,占客戶總量的2.76%,機構客戶持倉量不到市場持倉總量四成,前10個月的交易量和交易額比重均低于10%。
反之則可推算出,在中國期貨市場持倉量占一半以上、交易量和交易額在市場上占絕對主導的,是占比為97%的眾多散戶。
這就是期貨行業的現狀。無論是要將對期貨的認識和定位升級為“國家風險管理工具”,還是我們通過原油期貨的上市讓行業對外開放的大門更敞開,抑或是期望中的期貨資管同券商、基金同臺競技,都離不開這個基本面。
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的大宗商品消費大國,定價權的爭奪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中國期貨市場上97%的參與者,竟然是散戶,而這無異于讓瘦小的雙腿去承擔一個強大的身軀。
顯然,“屠宰”散戶難以為繼,如何服務機構投資者,如何在期貨行業內“去散戶化”,將是每個市場主體需要思考的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