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成交全球第一 期權時代漸行漸近
我國期貨市場自1992年開始試點交易以來,經歷了最初的盲目發展、1993年起的清理整頓以及2004年起的穩步發展,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貨市場。在過去的10年里,期貨市場各項功能初步發揮,各項數據呈現倍數增長。
市場體系基本完善
目前,我國期貨交易已形成了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市場環境明顯改善。2011年,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額達到137.51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貨市場。
產品方面,我國覆蓋農產品、普通金屬、貴金屬、能源和化工等領域的商品期貨體系已初步形成。除原油外,國際市場主要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品種都已在我國上市交易,首個金融期貨品種股指期貨已于2010年4月掛牌上市。
2002年以來,以籌備股指期貨為契機,我國期貨公司資金實力成倍增加。統計顯示,2002年末,181家期貨經紀公司的凈資本僅65億元。到2011年底,所有163家期貨公司凈資本為290億元,顯示期貨公司的整體實力翻了4倍多。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成立以來,期貨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的“頑疾”已基本杜絕,期貨公司規范經營程度普遍提高。
從投資者結構看,我國期貨市場長期以來以散戶為主,近年來現貨企業入市數量穩步增長,但是專業機構投資者仍然發育嚴重不足。統計顯示,2011年,在國內約130萬個期貨投資者賬戶中,機構投資者所占比例不足3%,僅4萬戶左右,資金量在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散戶則超過80%。目前54萬戶投資者中,只有1.9萬戶法人客戶,專業機構投資者仍是短板。
三大市場功能初步發揮
發現價格和管理風險是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我國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已明顯發揮。有色金屬行業和大豆行業的幾乎所有企業都會跟蹤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銅業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權平均價”作為合同定價基準。大豆、小麥、玉米等期貨價格已成為東北、華北等地農民和農業產業組織調整種植結構、確定銷售計劃的依據。
管理風險方面,我國銅加工企業80%以上參與了期銅交易;鋁消費企業逐步進入市場,尤其是中小企業。不過,受品種、信貸政策、企業人才等因素制約,我國多數企業還沒有開展利用期貨市場進行管理風險的相關活動。例如,我國有農業生產經營單位39.5萬個,國有糧食企業3.6萬戶,但兩個以農產品為主的交易所法人客戶數量仍然嚴重不足。
定價權方面,我國雖然是大宗商品的主產國及消費國,但由于國內期貨市場起步較晚,大宗商品定價權基本為國外市場所掌控。國際商品價格波動有時與國內供需基本面矛盾,影響我國企業正常經營。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內期貨市場的壯大,這一局面已逐漸改觀。
期權投資時代漸行漸近
步入2012年,國內期貨交易所陸續開展了期權模擬交易,大商所已經啟動商品期貨期權內部仿真交易,確定的品種為大商所上市交易的全部品種,采用美式期權規則;鄭商所明確白糖期貨期權內部測試;中金所的滬深300股指期權箭在弦上;上期所的期貨期權緊鑼密鼓。期權投資時代漸行漸近。
十多年來,全球期權市場發展迅速。數據顯示,除2010年和2011年全球期權交易量與期貨交易量相差無幾外,期權交易量一直領先期貨交易量。中國期貨市場勢必將在期權這個重要領域展開追趕步伐,推動期權市場的快速發展。
專業機構投資者大規模進場的時機來臨。當前,國內期貨資產管理業務(CTA)開閘在即,期貨公司也正積極申請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顯示著專業機構投資者將在目前個人投資者占主導的國內期市發揮更大影響力,有助期市整體更加穩健。
根據相關法規,國內期貨資管公司除了可經營期貨和期權交易外,還可交易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等。短期內,期貨資管只能開展“一對一”資管業務。
期貨新品種將加速推出,期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寬,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進一步拓展。目前,鄭商所正在研究油菜籽、油菜果、土豆和粳稻期貨品種。而大商所在積極推動雞蛋期貨上市,還在研究生豬期貨和木材期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