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庫存下銷售成膠企最大難題
今年我國橡膠產業正在經歷最為困難的“去庫存化”階段。自2009年2月橡膠價格出現高點以來,我國橡膠庫存就一直處于增長狀態。今年我國經濟下滑,滬膠在經歷過年初的一波反彈后就一直跌跌不休,6月創下階段新低后,滬膠市場交易明顯活躍,企業對膠價走勢出現分歧。
“從中長期來看,天膠市場供需平衡。但是現在市場關注的是短期的供需矛盾。”詩董橡膠股份公司信息部主管童靖靖在長江期貨舉行的“服務產業、走進廣墾”天膠研討上表示。
前來參加會議的不少企業代表均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企業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利潤,而是庫存,當前營銷是最大的問題。海南一家經營近二十年的大型膠企代表說:“今年公司的貿易量大幅下降,去年貿易量有14萬噸,但是今年恐怕不到7萬噸。不過,由于公司擁有低廉的進口成本,加之通過期貨市場提前鎖定了成本和部分利潤,估計全年利潤近2億元”。
膠價一路走低,現貨庫存為何高企?高庫存是否會壓制膠價進一步下跌?一些與會的橡膠產業人士表示,高庫存主要是膠企不斷被動補貨以拉低進貨成本所致。此外,現在天膠交易模式非常復雜,也不排除部分企業期現結合。“企業壓庫存,并不能簡單用企業"看空"或"看多"行情來解釋。”青島國際橡膠交易市場董事長李翔鷗表示。
目前我國天膠市場有兩大矛盾。一是保稅區庫存巨大,但期貨庫存卻很低;二是在現貨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滬膠期貨相對現貨高升水(滬膠1301合約升水2000元/噸)狀況一直沒有改變。
在整個橡膠產業的庫存中,青島保稅區庫存占比很大,供應我國六成以上的橡膠用量,從去年開始青島保稅區庫存就一直維持在高位。對此,青島國際橡膠交易市場董事長李翔鷗認為,保稅區高庫存或會成為常態。首先,去年開始膠價一路下跌,但現貨商的思維模式一直未改變,一路被動補貨,以拉低成本;其次,金融系統推波助瀾,銀行大量的貿易授信,使得貿易商資信不斷放大,一路加大庫存;再次,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信用系統癱瘓,天膠貿易模式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國外貿易商逐漸青睞保稅區交易來規避客戶的違約風險;最后,保稅區擁有數百家中小型天膠企業,每家存一點庫存,整個保稅區的庫存量就很大。“高庫存是必然結果,以后高庫存會成為常態”。
現貨交易如此低迷,但在期貨高升水的狀態下,期貨庫存卻維持在低位,這有點令人費解。來自海南的一家膠企代表認為,這與交割品種有關,僅海南農墾和云南農墾的全乳膠能進行交割,而大量的民營膠無法進入交割庫。另一方面,市場上還有一種擔心,怕交易所入庫后,將來出庫會很難,畢竟市場上基于差價或技術創新等因素,有合成膠替代效應。“天膠邊緣化或入不了交割庫,可能會是一種趨勢。”上述人士指出。
在膠價持續低迷下,一些膠企開始轉變簡單的買膠賣膠的貿易模式。青島一家膠企負責人表示,近一個月來,他發現日本TOCOM、新加坡SICOM及滬膠三個市場上的價差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即TOCOM價格一直低于上海700—1000元/噸。“很想買TOCOM賣滬膠,但并不是價差出現就能做進去,時間上可能還要再等等。現在外盤壓力太大,外國不少膠廠都將大量的膠放到TOCOM、SICOM去保值。”(饒紅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