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成理財關鍵詞 基金抱團超短期理財
⊙記者 涂艷
業內迅速掀起一股超短期理財基金的熱潮。在基金公司紛紛搶灘7天、14天理財基金的同時,渠道似乎也傳來不小的回應。
渠道叫好
“在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被迫下架之后不久,就有渠道找到我們看能不能開發超短期理財基金。其實有很多銀行客戶有這方面的需求,而這也是普通期限理財產品斷檔接駁中銀行留住客戶的很好選擇。”工銀瑞信的一位渠道人士透露。
而在2011年底,銀監會為控制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來攬取存款的行為,專門發文限制了期限在1個月以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
據悉,本周五業界首只將運作周期縮至7天的超短期理財新品——工銀瑞信7天理財債券型基金在全國上柜,而募集期也僅為4天。而接下來,在8月6日同時拿到批文的嘉實7天理財債基也將在20日首發。
此前,首批短期理財基金的數百億募集規模再次刺激了市場的神經,而本次除了工銀瑞信、嘉實的兩只7天理財債基獲批外,還有包括富國基金的7天理財現金寶和招商基金的7天理財債基都在待審。
據普益財富的7月銀行理財市場報告顯示,7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為121天,而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中1-3個月期限的占到主流,達55.05%,其次分別是占比達24.91%和12.35%的3-6個月產品和6-12個月產品。也就是說,目前對于流動性要求極高的客戶尤其是大資金客戶來說,銀行理財產品似乎顯得“無能為力”。
同時,與銀行理財產品5萬元的門檻相比,基金的千元門檻也無疑便于吸引對資產流動性要求較高的小額投資者參與其中。而同時,工銀瑞信7天理財債基的投資管理費和托管費分別為0.27%/年和0.08/年,均低于目前貨幣型基金0.33%/年和0.10%/年的水平。
信用債仍有配置價值
短期理財基金的投資方向是大部分投資者更為關切的話題,類似產品與貨幣基金、通知存款等是否有相對優勢?是否能提供投資者一個滿意的回報率呢?
據了解,類似短期理財基金多將投向銀行協議存款、大額存單、短融券和央票等,與貨幣基金多數無異。但在正回購上限上,工銀7天理財可達40%,高于貨幣型基金20%的上限。當個券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時,管理人能夠使用更高比例的回購杠桿來放大投資回報。當然,如果發生市場錯判,使用正回購所產生的高杠桿也會導致虧損幅度的增加。
同時,由于產品并未要求基金經理完全采用持有到期策略,組合平均剩余期限最高可到127天,與產品7天的投資期限存在錯配,管理人的動態期限配置空間較大。
對于短期理財基金而言,應對到期申贖的流動性壓力也是一個考驗。對此,海通證券認為,以工銀這只產品為例,由于其投資范圍限定了產品只能投資于一些高評級、高流動性個券,同時40%的回購比例上限也使管理人能夠在出現超預期贖回時,通過債券正回購大量融入現金,因此總體來看資金延期兌付發生的概率并不大。
同時他們認為,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宏觀經濟出現企穩跡象,而復蘇期中信用利差有望縮窄,當前時點上信用利差相對較大的中低評級信用債產品仍具有較好的長期投資價值。(涂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