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2011年財年預虧64億美元 將裁員1萬名員工
遲暮索尼
索尼創建于二戰后的一片廢墟之中,創始人井深大在東京一家百貨公司的倉庫成立了“東京通信研究所”,在邀請到另一位元老級人物盛田昭夫擔任高級總經理和代表董事之后,于1946年正式成立了索尼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下稱“東通工”)。在此后近半個世紀時間里,索尼通過推出一個又一個革命性的電子產品,確立了“技術的索尼”品牌形象。
然而,這家曾經創造過日本品牌神話的企業,卻在本世紀初開始了衰退,如今已儼然一位遲暮的老人——2011財年(截至2012年3月31日)預計虧損5200億日元(約合64億美元),64億美元的虧損額不但創下了索尼的虧損新紀錄,同時也將索尼的虧損紀錄延至第四個財年。而按照索尼的計劃,到今年年底將有1萬名員工被裁。
今年4月1日新出任社長兼CEO的平井一夫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對索尼的憂慮:“作為CEO,我明白事態嚴重性。我認為現在是索尼做出改變僅有的機會了?!?/font>
索尼神話
索尼最早的兩位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是一個幾近完美的組合,井深大是位不知疲倦的技術“狂人”,擅長技術研究和開發,盛田昭夫則在經營管理方面擁有專長,兩人共同確定了以革新的技術產品為主導的經營方式。而這樣的理念與其他企業滿足人們當下需求的想法大相徑庭。
不過,在創立之初,過高的研發投入曾影響到東通工的生存,直到1955年東通工研制成功日本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TR-55。
這是一次大冒險,1955年日本的收音機普及率已經達到74%,有人認為東通工這時才開始研制收音機已為時過晚。但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敏銳地發現,74%的普及率是以戶為單位,如果以人為單位,市場潛力仍然很大。
當時在日本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是能當家具一樣擺放的真空管收音機,而井深大主導研發的這種使用最新晶體管技術的收音機小巧玲瓏、攜帶方便、選臺自由、不需要電源線,諸多特點恰好符合以個人為單位的產品需求。很快,這種“小寶貝”就被日本人所接受,在日本迅速普及,并成功出口到美國。
晶體管收音機只是索尼以新制勝經營方式中獲益的開端,真正讓索尼名聲大噪的是其1968年開發出的“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即著名的特麗瓏彩色顯像管。
當時,已經更名為“Sony”的東通工在黑白電視機領域小有成就,但在開始膨脹的彩色電視市場競爭中卻因起步較晚而處于劣勢,由于不愿當模仿者,再加上此前數年的研發投入仍然沒能開發出新式的、更好的產品,索尼在高額的研發成本下幾乎破產。
嚴峻形勢下索尼高層依舊決定從技術角度尋求突破,作為一名已經擁有8000名員工公司的總經理,井深大親自掛帥,和研究小組的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技術研發,他十分信任技術人員并鼓勵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最終成功研制出特麗瓏彩色顯像管。這種顯像管電視彩色畫質更好,一上市就大受好評,其銷售也成為了索尼后來30年主要的收入來源,讓索尼一舉成為顯像管時代彩電行業的巨擘。
以特麗瓏彩電為基礎,在隨后數十年時間里,索尼相繼推出Walkman、CD隨身聽、PlayStation游戲機等影響重大的電子產品,并把業務范圍擴展到音樂和影視領域,成立索尼唱片公司,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米高梅電影公司。日益膨脹的索尼逐漸從小企業變成一家市值超千億美元的大型跨國公司,“技術的索尼”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被日本業界認為是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和走向國際化的象征,創造了“索尼神話”。
創新力衰退
1994年,在當時的總裁大賀典雄主導下推出的PlayStation成為索尼又一個劃時代的電子產品,也正是憑借PlayStation,索尼打敗了勁敵任天堂和世嘉。然而,此后近20年時間里,索尼再沒有推出過一個具有顛覆性的電子產品。長期積累的隱患最終將索尼拖入泥潭。
最先出現問題的是索尼引以為傲的支撐業務——彩色電視機。
20世紀90年代末,電視機開始出現從CRT顯像管向液晶和等離子面板過渡的技術趨勢,按照索尼的創新能力,應該在當時就推出平板電視,但索尼的管理層卻猶豫不決,沒有做出轉型的決定:一方面特麗瓏彩電已經為索尼貢獻了一本長達數十年的功勞簿,積重難返,另一方面一些高管也認為特麗瓏彩電的全球市場“霸主”地位不太可能受到威脅。
也正是2000年前后,傳統電視產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日趨成熟,整個產業的競爭已經轉移到比拼價格和成本上。三星和夏普等競爭對手在布局平板電視的同時,依靠低價以及開拓中國市場的策略,銷量逐漸趕上并超過索尼。
2003年,索尼的危機在業績上徹底反映出來。索尼公布的業績顯示,電視機這一主營業務在2002財年第四季度出現了高達9.26億美元的巨額凈虧損,開啟了索尼電視業務連續8年虧損的序幕。
另一個領域的危機也隨之而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后起之秀蘋果在近幾年研發出了iPod、iPhone、iPad等革命性產品,而索尼雖然在1997年就預見了網絡時代的到來,卻行動緩慢,沒能再像以往一樣推出顛覆性的產品,甚至沒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跟隨者。
創新能力的衰退,成了索尼最大的危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