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被指收購散裝白酒勾兌成品 釀酒能力遭質疑
兩年半外購5.3萬噸食用酒精
洋河股份(002304.SZ)在市場的銷售節節攀升的同時,釀酒能力也隨之受到考驗。
最近,有媒體報道,洋河股份對外收購散裝白酒而用于勾兌生產洋河白酒產品。
盡管洋河股份一再否認收購散酒,但其近年來高調投放廣告以及“賣酒”重于“釀酒”的經營模式,讓人對其產能充滿好奇。
從2002年成立至今,洋河股份在短短十年時間內就從一個地方二線酒廠一躍成為一家年銷售額100多億、市值1500億元的白酒巨頭,市值僅次于貴州茅臺,但多年間其內部配套能力是否能與其銷售業績的迅速增長匹配,卻一直受到業內質疑。
洋河股份基酒數量和外購基酒的數量一直是個神密數字。洋河股份到底有多大的釀酒能力?洋河的銷售收入與自身基酒產能之間的缺口有多大?洋河對外的采購情況是什么樣的?
《第一財經(微博)日報》查閱洋河公布的兩次申請上市招股文件等大量公開資料,從中找到了部分答案:2007~2009年上半年兩年半時間洋河的白酒總產量為18.06萬噸,但估算數據顯示,同期洋河所采購的糧食能釀造大約5.47萬噸基酒,即使是按照其度數較低的42度洋河藍色經典海之藍來進行測算,也僅能釀造8.86萬噸成品酒。
此外,記者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公開數據計算得出,洋河兩年半所采購的調味酒總數為1.53萬噸,所采購的食用酒精為5.3萬噸,大約可以勾調9.68萬噸白酒。
明顯的缺口
2010年5月11日,洋河發布公告宣布斥資建設“名優酒釀造技術改造工程(二期)”項目,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到,該項目年需消耗各種糧食約5萬噸(其中高粱45%、大米20%,糯米18%、玉米8%、小麥9%),曲糧 1.7萬噸,以生產名優基酒2萬噸。
洋河2007年、2009年兩次發布的招股文件中都披露了期間幾個年度采購糧食價格和采購糧食的金額,本報記者按照這一糧食比例計算出其當年度采購糧食的平均加權價格,(由于招股文件未披露玉米的價格情況,玉米8%的比例以這幾種糧食中最為便宜的高粱進行替代),根據一位酒企總工程師提供的推算方法可以估算出其2009年上半年、2008年、2007年、2006年采購糧食的數量分別為2.51萬噸、6.62萬噸、4.54萬噸、3.51萬噸。
若按照上述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消耗5萬噸糧食能產出2萬噸名優基酒的出酒率進一步估計,其上述各年度的基酒產量分別為1.00萬噸、2.65萬噸、1.82萬噸、1.40萬噸。
一位四川中型酒企總工程師對本報說,多糧型白酒自產基酒一般為68度左右。一位釀酒師也對本報記者表示,盡管不同酒精度會有密度上的差別,但可以按照酒精度簡單地換算基酒、食用酒精與成品酒之間的關系。
由此進一步估算可知(按照68度基酒生產為42度成品酒進行簡單換算),其這幾年所產的基酒能制造的成品酒分別為1.62萬噸、4.29萬噸、2.95萬噸、2.27萬噸。
不過,洋河招股文件披露的數據顯示,上述各年度其白酒產量為3.92萬噸、8.17萬噸、5.98萬噸、4.71萬噸。由于基酒還需要經過陳化老熟環節才能用來生產成品酒,即使是不考慮所采購糧食的生產周期,兩組數據之間顯然有缺口。
“缺口如何填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資深人士評價,要么實際外購基酒等產品的數量較多,要么使用食用酒精進行生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