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憂心實體經濟復蘇 機構頻調研求眼見為實
(記者 張琨)3月開春,經濟復蘇的實際力度成為了機構研究員最為關注的問題。記者近期走訪了解到,在市場對經濟復蘇預期逐漸回歸理性的同時,國內多家券商也更偏好“眼見為實”,紛紛派出調研團隊,通過對鋼鐵、水泥、機械、汽車等行業的產能、庫存等情況。
以長江證券為例,從3月份啟動的本次草根調研可謂從區域到行業都覆蓋得頗為全面。記者從其調研行程看到,其調研范圍基本覆蓋了中部各省和東南沿海省份;而從調研的行業來看,除了鋼鐵、水泥、汽車、房地產、銀行、紡織等均在調研范圍之內。其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此緊密的行程,目的是盡快在一季報出來之前,盡快獲得對經濟真實狀況的判斷。”
“我們感受到了鋼鐵行業的悲觀氛圍,之前的預期可能太過樂觀了?!?長江證券一位參加了近期行業調研的研究員向記者表示,從調研結果來看,鋼材價格從去年8、9 月份開始上升,鋼鐵行業由此迎來短期復蘇。 但從3月份對鋼鐵經銷商的調研來看,在廠商的壓貨和需求的低迷對其造成的雙重打擊,不得不令經銷商采取降價散貨的方式進行去庫存。
事實上,除了長江證券之外,國內研究實力較強的一些大券商均不惜血本在3月份啟動了對各行業復蘇狀況的全國性實地調研,而一些中小型券商也不敢落后,在周邊地區展開相關調研。
而在和鋼鐵行業緊密相關的焦煤炭行業,在同期其他進行草根調研的券商調研團隊也“不約而同”地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我們調研的港口,煤炭庫存數量和1月底相比幾乎翻番。如此之大的庫存壓力,未來最可能的不是補庫存而是繼續去庫存。”華創證券分析員郭艷紅表示。
在實地調研后,各種經濟數據可能的變化,也是券商分析員們津津樂道的問題。其中,通脹和發電量、煤炭等更細致的經濟數據比GDP增速更受到關注。
長江證券分析團隊認為,2009年以來,通脹預期的敏感度顯著提升,是讓1、2月份流動性擴張對通脹帶來的影響變得更復雜的一個因素。分析師鄧二勇向記者表示,2009年的快速貨幣擴張讓國內企業、居民都學會了如何預期通脹,而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則是害怕潛在的通脹而更不愿意消費或者投資,從而讓復蘇變得更難以達到預期。
而近期在微博等平臺流傳頗廣的由發電量、煤炭和港口吞吐量等指標組成的“總理指數”,實際上也早為不少券商使用并更為看重。國信證券黃學軍則指出,無論是從調研的情況還是權威數據來看,市場開始擔憂傳統旺季的經濟數據可能沒有此前預期中的那么強烈,經濟的弱復蘇特征還在于弱,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宏觀經濟可能會有在底部徘徊的階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