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三招應對IPO冰凍期:人員裁舊換新項目組自負成本
首次公開發行(IPO)放緩,業務收入銳減迫使諸多投行思變。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獲悉,多家投行最近采取裁舊換新、簽字領薪、成本自負三招進行全面控制成本,只為在困難時期節約彈藥,等待市場回暖。
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證監會網站顯示,截至3月7日,目前排隊等待IPO上市企業合計達859家,其中國信證券在審項目66家,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均達50家。此外、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華林證券和中金公司分別為37家、34家、33家和23家。
IPO審核放緩導致不少投行2012年收入同比大幅下滑。其中,超過8家的投行收入同比下滑幅度逾50%。與此同時,投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證監會網站顯示,目前有13家投行保薦代表人數量已超過60個,有7家投行的保代人數甚至超過80人,其中國信保代數量超過156人,中信證券116人。盡管一些券商降低了保代津貼,取消準保代補貼,但投行成本中保代人力成本占比仍然最高。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副總裁表示,多家收入超過3億元的投行中,人力成本接近或超過一半,甚至部分投行的人力成本即超2億元。“投行利潤率并不高。一些投行雖然營業收入不錯,但業績激勵支出占比較高導致賺錢不多,有的投行甚至連續虧損幾年。”
IPO審核放緩讓投行成本與利潤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一邊收入大幅減少,另一邊成本未顯著降低,這讓很多投行部門經營壓力陡然增大。”一位平安證券前投行高管表示,此前不賺錢甚至虧損的投行,如今虧損額在不斷增加,而來自經營層和股東的壓力使得這些投行必須做出改變。
第一招:
業務人員裁舊換新
據了解,此前不少主要依靠IPO業務收入的投行已調整業務重點。深圳一家大型投行團隊便將業務重點轉向再融資和并購業務。該團隊負責人稱,去年該團隊依靠再融資業務獲得超過1億元的收入,收支基本持平,“如果下半年IPO才全面恢復,那意味著上半年再融資和并購業務必須有上億元的收入才好向股東交代。”
目前并購業務收入相對不高,于是大部分投行將目光投向再融資業務。一些過去擅長IPO業務的投行熟手,在做再融資業務時卻有些不適應。上海一家大型券商副總裁告訴記者,盡管再融資業務和IPO業務差別不大,但一些投行人士在轉換業務品種時表現出的僵化狀態讓他感到無奈,“在新業務和新流程上,他們往往停留在過去的慣性思維中,要讓他們扭轉過來還有些困難。”
而投行招聘來的新人或者熟悉再融資的業務人員則很快上手。由此,深圳某投行團隊計劃“裁舊換新”,即裁掉一些IPO業務人員,重新對外招聘新人或此前曾做過再融資及并購業務的人員。“如同學習畫畫一樣,一個已有學習經歷的學生要轉投其他技法的老師,要上手可能會比一名新手更困難。”上述副總裁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