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證券孫征:市場出現新一輪調整
上周市場走勢弱于預期,投資者對維穩行情進入尾聲的悲觀判斷導致拋售潮再現,指數未能出現最后一輪的沖高,且海外市場的疲弱也給國內A股帶來負面影響,機構資金撤離跡象明顯。上周四滬指跳空跌破2100點,周五中小板指數率先創出9月底市場反彈以來的新低,這顯示出市場前期的反彈趨勢已經發生改變,指數出現新一輪調整走勢的概率加大。
不過,宏觀數據或許不支持這樣的結論。上周五和周六是統計局公布10月份各類經濟數據的重要日期,其中CPI同比環比均小幅下降,而PPI小幅上升,表明通脹壓力在食品價格下降的影響下逐漸放緩,工業企業產品價格下滑趨勢放緩,企業利潤率有望回穩,這也讓部分經濟學家提出經濟拐點已現的觀點。發電量同比增長6.4超過9月數據且超過1-10月增速,表明工業用電量有所增加,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同比增速加快也驗證了工業生產增加的趨勢,而且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市場預期,三季度啟動的大型基建項目刺激重工業生產加速是10月工業增加值回升的主要因素,這也意味著四季度經濟企穩的可能性很大。10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速小幅上行,表明在四季度部分地區有增加投資的跡象。不過進出口數據同比增幅只有7.3%,全年完成10%以上增長目標難度較大。從宏觀數據上看,經濟增長趨勢仍在延續,企業利潤率下降趨勢有所回穩,通脹未出現二次攀升走勢,進出口雖達不到預定的增長目標,但總體也仍然能夠維持增長趨勢。
但是宏觀數據對市場的影響力正在弱化,自2009年政府大規模釋放流動性拯救經濟以來,中國的宏觀經濟周期就已被擾亂,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宏觀經濟和上市公司業績的關聯度不斷弱化,依靠宏觀經濟分析來推斷市場走勢更是越來越難,因此宏觀分析在證券市場策略分析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對于上市公司業績的判斷,對資金面的判斷,甚至于投資者預期的反應對指數的影響力正逐漸加大,而這幾方面年底前均偏空。
業績方面,今年上市公司三季報表現明顯低于預期,三季度業績同比較之中報進一步下滑,扣除銀行、石化雙雄外其他可比A股業績下降16%之多。此前筆者分析數據時曾經認為去年四季度A股利潤下滑明顯,因此今年四季度業績同比可能表現尚可。不過在進一步篩選數據后發現,去年四季度利潤下滑主要是由于銀行股因增加計提導致業績大幅下滑,扣除銀行股的話,其他上市公司四季度業績表現尚可,因此這些公司的同比基數沒有出現下降,預計今年四季度上市公司業績表現難有亮點。
投資者預期方面,截至上周,在三季度已實現的利潤基礎上,市場一致預期中小板、創業板(行情股吧資金流)的2012年業績同比增速分別為9%、20%,但按照三季度實際實現利潤同比分別為-8%、-5%來看,一致預期可能還有較大的下行空間。而中小板和創業板目前的整體估值水平分別為25.6倍和31.2倍,遠高于上證綜指和深成指的10.8和14.8倍,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高估值建立在業績增長預期較強的基礎上,一旦業績增長預期改變,那么小盤股在殺估值的過程中跌幅可能會遠大于藍籌股。
資金面看起來略好一些,但實質上并非如此。談及資金面,投資者會認為當前M1/M2增速在逐月增加,而且銀行間資金維持比較寬松的態勢,人民幣近期升值預期有可能導致熱錢流入國內。但實際上股市資金面仍處于緊張狀態。中登公司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余額的變動能夠讓我們直觀看到證券市場保證金波動情況,自發布數據以來,股市保證金水平維持下滑趨勢,近期更是不斷創出新低,沒有外部資金流入且場內資金不斷流出,業績預期不佳的股市自然上漲乏力。
除此以外,限售股解禁和新股上市的壓力可能在未來兩個月明顯增加。9月和10月A股限售股解禁規模不大,主要是由于創業板解禁時間推后,但這并不意味著資金壓力消失而僅僅是后移,并且由于后移的壓力疊加其他解禁股導致解禁規模加大,對于市場的負面影響也會加大。統計數據表明,年底最后兩個月解禁市值近3400億元,并且逐月加大。新股問題也令人擔憂,在過去兩個月實際上暫停發行和審批IPO的情況下,市場形成階段震蕩走勢,但年底前新股如果恢復正常發行的話,那么對資金面的壓力就會更大。
外部市場也進入弱勢區間,在QE3推出前后,美股連續上漲創出新高,但大選后美股已經開始連續下跌,對于財政懸崖的擔憂導致投資者傾向于拋售風險資產購入美元,因此美元出現企穩反彈,而大宗商品的價格也已快速下跌。港股市場前期在熱錢涌入香港而金管局持續拋出港元的情況下大幅走高,但在資金推動影響力弱化后港股市場也面臨回檔,預計外部市場的走弱將給國內市場帶來壓力。
整體而言,A股市場在年底前面臨的負面壓力正逐漸加大,并且可能大大高于投資者預期。在這些負面因素逐漸兌現的過程中,相對平穩的宏觀經濟也難以成為市場的主要穩定力量,市場可能會進入新一輪下行走勢,滬指在本月創出年內新低的可能性較大,而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走勢更弱于滬指。因此,筆者建議投資者當前應采取戰略性撤退行動,大幅度降低倉位甚至可采取融券做空的方式,且對小盤股面臨的下行風險必須有清醒認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