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月線收陰 “5月預言”十年皆準
新快報記者 陳永洲
盡管本周來滬指出現快速反彈,但終未能扭轉5月行情的前高后低格局。
昨日大盤全日綠盤運行,早盤低開后最低下探至2362.31點,收盤時跌0.52%,報收于2372.23點,成交754億元。至此,5月滬指跌24.09點,跌幅為1.01%。從統計數據看,過去十年滬指均呈“5月漲全年漲,5月跌全年跌”的特征,今年5月的收跌無疑為后市行情蒙上一層陰影。
呈前高后低格局
回顧5月行情,市場始終處于多空交集的環境中。一方面決策層的政策紅利迭現,流動性亦相對充裕;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再現密布陰云,國內經濟數據亦低于預期。在此之下,整個5月A股呈前高后低格局。
5月2日,在A股交易費用下調的重磅利好刺激下,滬指承接4月漲勢而高開高走,超過1200億元的成交成為當月天量。經連續逼空式上漲后,5月9日大盤首現長陰,自此走入調整行情。甚至在央行下調存準率的消息刺激下,5月14日A股仍未能止跌,反以長陰確認跌勢。
不過,本周初市場受國家擬推新一輪投資的消息刺激,在半年線處連續收出兩根長陽。隨著官方對此消息態度謹慎,昨日指數重現弱勢。至此,5月行情終以跌1.01%收官,指數定格于2372.23點。全月日均成交為880.04億元,較4月水平略增1.86%。深市三大股指方面,深證成指5月跌0.38%、昨日穩守萬點大關;中小板指、創業板指則全月分別漲2.37%、7.20%,顯示出本月調整以權重股回落為主,個股仍趨活躍。
近五成半個股飄紅
事實上,從板塊看,5月行情并不蕭瑟,相反呈“不賺指數賺個股”的格局。
據統計,23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多達15個行業的5月漲幅為正(總市值加權平均,下同),其中醫藥生物、電子、建筑建材三大板塊漲幅居前,漲幅分別為5.96%、5.07%、4.03%;跌幅居前者則為采掘行業,跌幅為-3.45%。
進一步細分至二級行業,則有54個行業全月錄得正收益,占比接近65%;跑贏指數的行業則高達七成半。其中,環保、新材料、酒店、林業等板塊漲幅皆超過了10%,光學光電子、化學制藥、中藥、證券、電子制造、水務、視聽器材等品種的漲幅也在5%以上,建材、地產兩大保障房概念板塊的漲幅也有3%以上。那么,誰拖累了大盤?5月跌幅居前的申萬二級行業中,石油開采(跌4.83%)、銀行(跌3.91%)、煤炭開采(跌2.07%)、石油化工(跌1.92%)及保險(跌1.87%)等超級權重股云集的藍籌板塊均明顯拖累指數。
從個股看,5月有近五成半的個股錄得區間漲幅。其中,漲幅在50%以上者共8股,涉礦概念的科學城以89%穩居首位,受益環保政策紅利的開能環保漲80%隨其后。而受益重組及收回加多寶的廣州藥業、白云山A分別漲78%、57%。事實上,5月各行業、地域性的政策紅利迭現,令市場熱點仍獲得輪炒的機會,在漲幅居前的品種中,如鐵路、環保、水泥、券商及中日韓自貿區概念等相關強勢股密集現身。
近十年5月跌全年跌
隨著今年5月行情以跌幅收官,歷史上“5月漲全年漲,5月跌全年跌”的說法再度引起市場的注意。
根據統計,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里,滬指5月漲跌結果與全年漲跌結果完全對應,去年5月滬指跌5.77%,全年跌21.68%。近十年高達100%的應驗率,無疑為今年的后市行情蒙上了一層陰影——截至昨日收盤,年內滬指漲幅為7.86%,若此效應成讖,則意味未來7個月滬指至少會出現近8%的跌幅,即回調至2200點一線。
不過,1991年至2001年的11年間,“5月效應”并不明顯,僅在1991年、1992年、1994年、1999年及2000年5年出現過5月行情與全年行情保持同向漲跌,應驗率僅45%。由此計算,自A股誕生來的21個年份里,“5月效應”的總體應驗率為71%,有效性遠不及“1月效應”的81%。
事實上,從機構的態度看,東吳證券、東北證券、中信建投等券商至少對6月的行情并不悲觀,其中中信建投認為,政策預期在6月呈現,目前踏空政策是更大的風險。制度紅利和政策預期的邏輯還沒到盡頭,而此時市場仍不存在系統性風險,至于市場能向上突破的程度,則與政策的力度有關。不過,申銀萬國、廣發證券等券商的態度則相對謹慎,其中申銀萬國認為,由于貨幣政策總體上仍然偏緊、成交量增加有限,但市場擴容節奏依然較快,在此之下,反彈之路恐怕不會一帆風順,宜關注2400點上方壓力,不輕易追高。(陳永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