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下調中國GDP增速至7.75% 提醒政府債務風險
5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7.75%,并警告中國社會融資總額過快增長及廣義債務等顯著宏觀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David Lipton)是在結束2013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以上表態的。他將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歸因于海外需求的減弱。然而,他同時表示,通過對中國債務和支出水平的最新預測,中國政府的挪騰空間比過去要小,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正在收窄。
“盡管中國面臨社會融資總額過快上升及債務激增等問題,但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正在積極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參加此次第四條款磋商的IMF中國處處長Steve Barnett在專訪中向本報表示。
IMF:廣義政府債務占GDP50%
整場發布會中,IMF關于中國的信貸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利普頓表示,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包括在內,廣義政府債務已增加到GDP的近50%,相應的財政赤字2012年約為GDP的10%。這是繼外國投行等私營部門相繼發出中國債務評估報告后,國際金融官方機構首次發布中國國內、尤其是涉及魚龍混雜的地方債務的官方表態。
若按2012年52萬億元的GDP總額測算,50%的債務至少要達到25萬億之巨。“這一數據與此前中國官方所公布數據相比有明顯增加,”東方證券宏觀研究員邵宇表示。銀監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債約在10萬億規模,與IMF估算相差快一倍。
盡管利普頓未就債務占GDP50%的數據來源進行解釋,有關地方債務規模大漲的論斷此前也有表述,中國前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就在4月召開的博鰲論壇上表示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達到20萬億以上。
“債務占GDP一半這個數字我并不吃驚,”一位從事地方企業債發行的一線人士向本報表示。他透露,除去可以計算的銀行貸款、地方融資平臺外,一系列包括信托、資管、融資租賃等無法計算清楚的金融環節都涉及到地方債之中,使得整個債務狀況難以預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