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10年涉摩擦736億美元 爭端背后有黑手
中國不能坐以待斃,要知難而進,積極利用各種國際相關場合大聲的呼吁公平競爭,反對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反貿易制裁
隨著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也逐漸增多。
4月8日,商務部召開“應對貿易摩擦”專題發布會公布,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共遭遇12個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22起,同比增長22.2%。去年我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案件,金額高達204億美元。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在發布會上指出,2002年至2012年,中國共遭遇外國貿易救濟調查案件842起,涉案金額736億美元。
一年77起調查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77起,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共遭遇12個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22起,其中反傾銷18起、反補貼4起,涉案金額9.63億美元。
針對近幾年我國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如此頻繁,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王躍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隨著中國近幾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出口總量猛增,持續的貿易順差造成了國際總體貿易格局的不平衡,那些遭受到中國產品沖擊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紛紛對中國采取了貿易保護措施;二是由于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導致整體發展不平衡,再加上市場企業內部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目標過于大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已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制造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輸出的貨物數量在急劇地增長,但是相關的質量和標準卻沒有及時跟上,比如在商品的包裝上中國打上的是生產日期,而發達國家側重的是使用日期,就在這種類似于不公平的游戲規則上,中國出口的產品在不經意間便‘得罪’了別人。”對外經貿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陳進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
爭端背后的“黑手”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調查專員宋和平指出,2009至2012年期間,中國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呈現涉案金額攀升,多種救濟措施并用、貿易救濟措施政治化、影響擴大化等新特點,中國已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貿易戰愈演愈烈,這一方面與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疲軟有關,另一方面,中國外貿出口市場分布不夠均衡,部分產品對國際市場依存度過大,部分企業經濟不規范,也是產生貿易摩擦的誘因之一。”宋和平分析。
陳進表示,中國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價格低廉的,數量龐大的低成本商品,給外國的相關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當地企業生產的產品無法與之抗衡,漸漸沒有了市場,企業開始入不敷出,裁員甚至走向破產倒閉,時間一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國的經濟發展。
“面對出現的問題,他們并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和解決方法,一味地苛責別人,再加上一些利益集團和相關機構的不客觀評價,對中國出口的商品采取一棒子都打死的策略,出現了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進而產生了貿易爭端。”陳進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