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險費率改革悄征意見 定價利率市場化四步走
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左右開弓。繼車險改革方案浮出水面后,上海證券報昨日又從權威渠道獲悉,論證近六年的人身險(壽險、健康險、養老險)費率改革的腳步亦將臨近。保監會近日就此進行了小范圍征求意見。
從本報知悉的改革草案來看,人身險費率改革將重點從放開產品定價利率著手,分四階段逐步推進。第一階段,開展普通型人身保險和項目掛鉤保險產品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第二階段,配合稅收遞延養老保險等項目開展區域性試點;第三階段,適時開展公司層面試點;最后,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實現費率管制的全面放開。
費率管制的放開意味著人身險公司在定價權上將擁有自主權和靈活性。雖然短期來看,可能難以避免引發一定程度但可控的價格戰,導致人身險公司保單成本上升、保單利潤率下降;但從長期來看,將有助于提高產品吸引力,促進傳統險的長期銷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格局。
論證近六年,擱置近兩年的人身險定價利率市場化改革似有啟動跡象。
知情人士透露,近日保監會就“關于征求對《關于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等四個文件意見的函”進行了小范圍征求意見。
改革“四步走”
自1999年至今,人身險產品的定價利率一直實施監管管制(預定利率不得超過年復利2.5%)。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承諾給客戶的投資收益率。而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率高于預定利率的部分(還要扣除部分附加費用),就是保險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即業內俗稱的“利差”。
但事實上,預定利率管制所形成的高利差并不能長期維持。來自基金、銀行、信托等產品的競爭,使得人身險產品尤其是普通型人身險(是指簽發保單時保險費和保單利益確定的人身保險,俗稱“傳統險”)產品由于利率低而失去了吸引力,在一些年份中的收益率甚至不及銀行定存。從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了傳統險“叫好不叫座”。
但從這次改革草案來看,監管部門對于定價利率改革的決心已顯。即通過“四步走”,來分階段逐步推進改革,先試點、再擴大、后全面實施,在達到市場化目的的同時,減緩改革對市場造成的震動。并通過償付能力制度嚴格控制定價風險,避免行業出現惡性價格戰。
所謂的“四步走”,第一階段,開展普通型人身保險和與特定資產項目掛鉤的專項保險產品(銷售區域限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型城市)的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第二階段,配合稅收遞延養老保險等項目開展區域性試點;第三階段,綜合評估市場反應和風險情況適時開展公司層面試點;最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實現費率管制的全面放開。
“從分步驟改革這點來看,折射出監管部門對于推行改革的審慎態度。比如,在第三階段公司層面試點中,草案規定,只有符合持有公司三分之二以上股份的股東同意開展試點,并承諾在試點中適時補充資本金,保證公司償付能力維持在150%以上,且最近三年投資收益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等要求的公司才可參與第三階段試點。”一位壽險業資深人士分析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