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藥品出廠價調查遇阻 超四成藥企逾期未報
一向雷厲風行的發改委這次卻在藥價收集上遇到難題。
1月21日,發改委網站發布通知,催促制藥企業上報出廠價格。這已經是發改委第二次告知藥品生產企業報送藥品出廠價格。
本次出廠價報送工作始于2012年9月1日,原定截止申報日期為2012年12月31日。由于大量企業未能及時申報,因此發改委特地延長了一個月的申報期。
截至1月21日,全國仍然還有2959家企業未報送2011年的藥品出廠價格。
其中既包括輝瑞、強生、葛蘭素史克等知名外企,也包括哈藥集團、同仁堂、云南白藥等國內大型企業。目前,全國合法注冊的制藥企業共7008家。也就是說,超過42%的藥企尚未上報。
“企業應該是很抵觸這樣的出廠價申報。”一位行業協會人士表示,“下一步再調整價格時,這些數據都將成為依據。”
申報寥寥背后
前幾輪調查中,就有企業透露存在虛報數據的問題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都已記不清發改委到底進行過多少次價格統計了。
海南快克是已經完成上報的企業,公司總經理何天立表示:“以前也進行過好幾次成本、價格的上報,發改委的目的還是摸清企業的實際成本和利潤。”
2003年國家發改委設立之后,于2005年10月成立了藥品價格評審中心。藥價評審中心共進行過3次大規模的藥品價格相關調查。2006年4月,發改委發出文件,要求核對和補充部分藥品購銷價格數據,拉開價格收集大幕。2007年5月,發改委正式下文要求全面調查藥品生產成本、批發企業購銷價格、中標價格和零售價格。2010年,評審中心再次組織大規模藥品成本調查。
“發改委做了這么多次統計,但是核實數據很困難。”北京京豐制藥總經理陳成龍表示,企業生產環節工藝、流程都不完全相同,原料采購價格也不一致,各類費用也有差別。最終到發改委手中的數據,真實度會有很大的折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