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膠囊有毒” 能否催生行業規范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節目4月15日報道指出,工業明膠制成的膠囊流入修正藥業、海外藥業等九大藥企,樣品被檢出鉻含量嚴重超標,最高含量超標90余倍。
本該治病救人的藥用膠囊,竟成重金屬鉻嚴重超標的“毒藥”,實在令人震駭。更令人難堪的是,以廢舊皮革為主料提煉的工業明膠,似乎總與公眾飲食聯系在一起。早在本世紀初,廢舊皮革制造的營養品“阿膠”就曾大面積曝光,由此使人們吃驚地發覺,污穢不堪的廢舊皮革竟可混入我們的腹中。此后各地雖然多次打擊,但這種拙劣的造假手段似乎仍未絕跡,成為公眾飲食揮之不去的夢魘,直至此次藥用膠囊事件爆發。
追溯這一系列事件不難發現,無論是用于制造營養品“阿膠”還是藥用膠囊,用廢舊皮革提煉工業明膠都不是個案,而是大批黑工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規模甚至在當地成為一項產業。問題是,當地政府部門對此是否盡到了監督管理的職責?當違法生產達到相當規模,甚至企業主面對記者大談“生意經”的時候,很難令人相信當地監管者對這種害人的產業鏈一無所知。面對如此駭人的狀況,當地職能部門到底是被經濟利益遮蔽了雙眼,還是因麻木懈怠而疏于職守,無論如何都難辭其咎,理當做出深刻反省并承擔相應責任。
面對眼前的混亂局面,僅僅譴責生產企業的無良和職能部門的瀆職遠遠不夠。實際上,面對食品藥品領域一次次以丑惡面目現身的工業明膠,也許是時候為其生產銷售制定規矩了。時至今日,公眾無從分辨工業明膠和食用明膠的區別,如果使用企業自主掌控入廠檢驗環節,難免會留下巨大的食品藥品安全漏洞。有鑒于此,一是有必要抬高明膠生產企業的準入門檻。無論生產工業明膠還是食用明膠,生產企業均應具備一定資質并備錄在案,杜絕黑工廠出現。此外,應當建立起規范的產品流通記錄,對于超范圍銷售或使用工業明膠,實施流通環節的責任徹查并嚴肅處理。
工業明膠帶給公眾太多的消費恐慌。這一次,希望通過嚴厲問責和規范管理,杜絕其進入人體的可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