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醫患關系期待醫療改革深化進行
惡性醫患沖突的多發頻發令人深感憂慮。近年來,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解決包括“就醫難、就醫貴”在內的各類民生問題,改善、提高醫療服務的措施和辦法也在不斷的實施之中。為什么在此背景之下,醫患沖突仍在不斷發生、甚至愈演愈烈?
惡性醫患沖突之所以多發頻發,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層的醫療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和隱性的心理精神因素,也有現場的觸發燃點的導火索。目前,我國雖然絕大多數醫院是公立醫院,但政府投入僅占醫院運營所需費用的10%左右。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醫院被迫“以藥養醫、以查養醫”,由此產生醫生開大處方、收紅包的行為,引起社會不滿。而且,患者在就醫時自付費用比例高、花錢多,令人難以承受,致使怨氣滿腹,稍有觸點就會爆發。同時,我國經濟社會處在急劇變化轉型之中,利益多元、矛盾凸顯,民眾對高房價、就業難、就學難、收入不公、貪污腐敗等問題憤憤不平,又找不到明顯的宣泄對象,而在就醫過程中,醫生則往往成了負面情緒的“替罪羊”。此外,我國患者人數眾多,醫療供應相對不足,醫院的醫生們尤其是大醫院的醫生們一年四季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難免缺乏與患者耐心細致的溝通和解釋,誤解常常因此而發生并不斷導致沖突。
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減少以至于消除醫患沖突尤其是導致傷亡慘劇的惡性沖突,必須綜合施策、多措并舉。首先,應當把化解醫患糾紛納入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部署和安排當中。基層政府、社區組織和有關部門應當從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社會沖突、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引導公眾理性看待醫療結果并要向公眾傳播這樣一種理念:醫學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好,只有醫患共同協作、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其次,醫生應當進一步增強責任心,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提高化解沖突的能力,在診療過程中,盡力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解釋醫療過程和知識,盡最大努力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和配合。同時,進一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增加和改善醫療供應和服務,鼓勵患者盡量在社區醫院就近就醫,不斷減少患者自付比例。患者負擔減少以后,心氣順暢了,很多沖突自然而然就可以避免了。
醫患沖突的多發頻發使醫生們處于高度緊張與戒備狀態,醫療水平無法從容發揮,受到傷害的必然是廣大患者。期待醫患雙方攜起手來,相互包容和理解,共同為全民族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