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呼吁取消公費醫療
全國政協委員李立新呼吁取消公職人員公費醫療
本報特派記者 尤暢
“醫療是人最基本的權利需求,也是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公共服務不能因身份職業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它應該全民化、均等化。公務員醫療改革不能只從名義上取消公費醫療,應該從實質上取消其醫療特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公平。”
這次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提交了一份有關公務員醫改的提案,呼吁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公職人員的公費醫療,實現全民醫療服務均等化,而且,取消公費醫療后,不應再享有“公務員醫療補貼”。
公共服務也分了“三六九等”
1998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所有用人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全部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此后,我國的醫療制度雖在不斷改革,但不同群體的醫保待遇依然差別甚大。”李立新提供了一份數據單看報銷比例,公職人員公費醫療在90%以上,職工醫保70%以上,新農合和居民醫保更低,近年為60%左右。
公務員等公職人員,收入穩定,平均工資水平較高,不需為公費醫療繳費,“下有保底、上不封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職工醫保起付線高,封頂線為年平均工資的6倍,遇到大病,個人負擔不輕,而且需要個人繳費,加上所在單位的繳費,合計比例在10%左右,這些都從職工原本就不高的工資中來。
“同是納稅人、同是勞動者,不繳費的反而得利多,這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李立新說,尤其是在醫療資源緊張,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公職人員享受公費醫療,這就給公共服務分了“三六九等”,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不滿。
“去公費醫療”并不徹底
2009年,我國出臺新的醫改方案,明確提出將在3年內基本實現醫保全覆蓋,所有現存的公費醫療制度最終將全部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并軌。如今,新醫改方案限定的3年期限將過,內地31個省區市中,卻仍有7個省份及33萬人的中央級公費醫療沒有完全并軌職工醫保。
“在已經實施公費醫療改革的地區,政府決策部門勇于自我揮刀,打破利益堅冰,‘忍痛割愛’的勇氣可嘉,但是,部分地區公務員醫改后,公費報銷幅度仍然很高,個人繳納比例與享受到的報銷待遇差距較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仍未徹底解決。”李立新說。
還有不少地方公職人員的醫改方案中,相比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多了一項“公務員醫療補貼”,這項補貼由政府財政支出。這意味著,公務員并入職工醫保后,仍可享受補充醫療保險,保證“待遇不變”。
“這就意味著公職人員醫療領域的‘去公費醫療’并不徹底。”李立新說,這一政策,使得公費醫療改革“換湯不換藥”,表面上是取消了一項不平等,卻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三六九等”依然存在,公平公正依然遙遠。
封掉“小灶”造福民生
“最近這些年,每到公務員考試、事業編制招考,那可是萬人擠獨木橋呀。”李立新說,很多年輕人都擠破腦袋要進入公職人員行列,未必是因為公務員工資高,也未必都是奔著權去的,而僅僅只是為了那份優厚的醫療、養老福利保障,明顯地優于普通職工。
“公費醫療的資金全部來自于政府財政,個人無須繳納醫保費用,既浪費了大量財政資金,也不利于籌集社會基本醫療保險資金,不利于提高全社會的醫療保障水平。” 除了公平,李立新還有一個考慮節約公費開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我曾經在一家媒體上看到一篇報道,‘在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省會城市的一個區,其2009年的公費醫療財政支出為5800萬元,2010年為7200萬元,增速超過20%’,讓人驚訝。”李立新說,試想,一個縣市區一年公費醫療財政支出動輒幾千萬,那全國的公費醫療財政支出將是個天文數字。
而在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后,是小病大看,動輒住院,甚至出現了“一人生病,全家買藥” “一人公費,全家揩油”等怪現象。
李立新認為,取消公費醫療,好處并不僅僅在于可以節省一大筆政府的財政支出。“政府還可以因此將節省的財政更多地投入到民生福利之中,讓民眾平等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延伸閱讀:
媒體稱全國八成省份已取消公務員公費醫療參醫保
記者從各地了解到,截至目前,內地31個省區市中,至少有24個已取消公費醫療,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其他省份正在逐步取消公費醫療。[詳細]
評論:舉步維艱的醫改是取消公費醫療的契機
一些代表、委員年復一年地建議將新醫改引向縱深,盡快制度性觸及"取消公費醫療"這道核心命題,盡快實現公共醫衛資源的透明、公正布局,歸還公民人人享有公平醫療的基本權利。要改變現有醫衛服務與資源雙重不公的局面,需要傷筋動骨,并整合各方利益階層的建議甚至批評,反思醫衛不公的歷史成因,制衡和監督后醫改實施細則擬制者的"權力自肥"沖動,重新實現醫衛資源的公平配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