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農(nóng)民工干活沒保險 維權(quán)時心里沒底
制圖:蔡華偉
從安慶農(nóng)村老家進城打工的那一年,黃江保剛滿24歲,還是個毛頭小伙兒。對于這個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
如今,黃江保41歲了,孩子也已跟著進了城,大女兒在合肥重點中學上了高中,小兒子也讀到了初三。“雖然現(xiàn)在生活苦點,但看到孩子的教育有了著落,我的心踏實了不少”黃江保說,從過去的一無所有,到現(xiàn)在基本生活條件都有改善,農(nóng)民工的日子越過越好了,“現(xiàn)在就盼著城里的各項保障能更接地氣,讓我們農(nóng)民工也能一樣享受,有了保障,融入城市就真正有了希望。”
盼:看病更有保障
苦點累點倒不怕,可一旦生病,這點工資根本不夠折騰
“剛到合肥時,人生地不熟,我算很幸運了,通過老鄉(xiāng)介紹在一家私人家具廠打工,好多人來合肥打工光找住的地方就折騰個把月。”回憶起進城時的情景,黃江保言語中滿是感慨,“吃住都在廠里面,可不敢指望有什么好條件,吃飯就是米飯就青菜,睡覺夫妻倆擠在不到一米寬的小床上。”
“我瘦嘛,要不就擠不下了。”老黃不忘調(diào)侃。
黃江保說,剛到廠里的時候邊學邊干,根本沒有錢賺,住的地方是郊區(qū)城中村,又吵又臟,與想象中城里的生活差得太遠。
“后來我和妻子分頭去了陜西和河南做手機生意,想法很簡單,就是多賺點錢。”黃江保告訴記者,“哪想到生意更難做,起早貪黑進貨鋪貨,最后不僅沒賺到錢,帶出來的本錢也賠了不少。”
“不能空手回家啊,夫妻倆就硬著頭皮堅持。母親身體不好,有一次在家犯病昏迷了兩天,當時小兒子出生了正交給母親照應,孩子也兩天兩夜沒的吃。”說到剛進城的日子,黃江保搖搖頭,40多歲的漢子眼眶也濕了。
夫妻倆想想,終究還是放心不下家里人,在外折騰幾年后,2000年回到了離家近點的合肥打工,再次進入了家具廠。
扛板子、上電鋸、訂柜子,黃江保一米六的個頭扛起大木板呼呼喘著粗氣,豆大的汗珠沿著略顯蠟黃的面龐不停往下掉。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