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站在電商和大數據肩膀上的隱形巨人
龐大的電商交易額,積累了海量的消費數據。如此,推動阿里巴巴成為了一個大生態平臺,在該平臺的孵化下,不僅衍生了阿里物流,也催生了阿里金融。
這是阿里電商業務的再一次跨界發展。馬云很早便提出了“平臺+金融+數據”的戰略目標,意在完善行業生態鏈。其邏輯正是依靠阿里系的各大電商平臺交易數據,為阿里小貸業務提供貸款數據信息,從而樹立自己的信用標準。
對于融資困難的數十萬賣家來說,阿里巴巴的小額貸款業務也足以吸引其進入和持續留在阿里巴巴電商平臺。
“不需要抵押,不需要關系,只需要信用。”馬云簡單地為該業務進行了詮釋,但阿里小微金融的野心卻由此浮現。
金融業務發展迅速/
對阿里巴巴內部各公司的角色,馬云曾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B2B是大哥,弟弟妹妹們上學都靠他來供;淘寶是妹妹,可以拿著大哥給的錢買花裙子;老三是支付寶,才上小學,但它最有志氣,要在未來扛起養家的重擔。”
在馬云卸任以后,以“老三”支付寶為代表的阿里金融終于成為頂梁柱。
2012年,支付寶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所占份額為46.6%。在積累了海量數據之后,2010年4月,阿里巴巴開始低調試水小貸業務。
事實上,阿里巴巴在2007年已經開始與建設銀行合作共推小企業貸款——一款叫“e貸通”的貸款產品。3年時間里,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整套信用評價體系與信用數據庫,以及一系列應對貸款風險的控制機制,并開始以自身的交易平臺優勢幫助建行對客戶進行風險控制,甚至包括針對網絡特性制定的壞賬客戶“互聯網全網通緝”,公布用戶的不良信用記錄。
盡管最后與建行的合作不歡而散,但是阿里巴巴將這一套思維很快運用到自己身上。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悄然成立,注冊資本6億元。2011年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創新金融事業群總裁胡曉明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在國內,融資需求在百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占了76%。“銀行并不愿意去服務那些需求只在10萬元、20萬元左右的小微企業。”
而阿里金融通過監測企業的供應鏈和上下游,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報表和財務信息,這一點恰恰是小微企業在傳統融資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最新數據顯示,到今年一季度,阿里小貸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已經超過25萬家,累計貸出超過280億元貸款。
有金融行業人士認為,從小貸業務來看,阿里金融甚至趕超了部分小型城商銀行規模。
此外,阿里小貸提供的是隨借隨貸的服務。平均每個客戶一年當中借貸次數約4.7次,累計時間為127天。但是通過阿里云計算服務,阿里小貸的服務實際成本為6%~7%,遠遠低于21%左右的市場價格。
生活服務互聯網化/
除了支付寶和阿里小貸,在阿里金融事業群中還有兩個重點板塊:擔保公司和保險業務。。
支付寶相關人士表示,阿里金融設立擔保公司,為的就是能讓小微企業和消費者在接受金融服務、獲得貸款時更為順暢、快捷。其內在邏輯仍然是利用交易數據,支撐阿里推出多項針對電商平臺賣家的金融服務。
這一模式也在業內迅速被復制。
5月23日,外貿電商平臺敦煌網與招商銀行達成合作,其模式與阿里小貸如出一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