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聊勝活期 分紅險靠什么“忽悠”投保人?
無論是四大上市險企的一季度數據還是非上市險企4月的數據,都在說明同一個殘酷的現實——退保金大幅上漲。
退保金為何瘋狂“上漲”?影響退保金的因素有哪些?新華保險在年報中表示,退保率的影響因素廣泛,內部因素主要包括產品本身的吸引力、繳費方式、銷售環節是否存在誤導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同業競爭、客戶對保險的認知程度等。不過,撥開重重迷霧,退保金大幅增長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銷售誤導以及超低投資收益。
發現被騙 憤怒退保
據本報了解,記者陸小姐近期就遭遇了保險陷阱。她在保險業務人員的推薦下購買了某保險公司的一款保險,但保單拿到手后發現保單無論是在繳費年限還是內容表述方面都與購買時對方的介紹有很大區別。接到回訪電話時,陸小姐提出了異議,對方便終止了回訪。本以為保單不會生效的陸小姐來到該保險公司退保時被告知保險合同已經生效,若要退保,已經繳納的2萬元錢只能退8000多元。
事情的結果對陸小姐來說還算不錯,該險企退還了其2萬元保費并表示要對此進行調查并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
事實上,很多投保人遇到類似事情的結局并不會像上面這樣書寫。陸小姐正是因為自己的記者身份和相關報道,才保住了自己的基本權益。《證券日報》保險周刊和金融界合作的“投訴直通車”欄目信息顯示,絕大多數的投訴和退保訴求都跟銷售誤導有關。通過該欄目與保險公司的溝通,大多數投訴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但業內人士認為,這主要是緣于媒體這個平臺給險企帶來的輿論壓力。不過,通過媒體解決的問題畢竟是個案,難以解決行業性問題。
從“投訴直通車”接到的投訴案例來看,絕大部分投訴針對的是銀保產品,消費者本來認為銀行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對象,對其介紹的產品也不存疑,因此當發現受到銷售誤導后,對銀行和保險公司聯手欺騙自己感到非常氣憤,有的人甚至因為無法接受退保損失而做出過激舉動。
銷售誤導是退保主因之一,這在和訊網針對退保原因進行的調查數據中也得到了證實。調查顯示,23.4%的人退保是因為受到銷售誤導,買了不想買的產品,最后發現上當受騙了;24.92%的人退保是因為投資型險種收益太低。兩大原因比例不相上下,遠高于保費太貴長期繳費有困難、急需用錢等其他原因所占比例。
實際收益與宣傳不符
對壽險業來說,不得不提的另一大痛處便是,投資型險種的收益太低,讓很多希望同時得到保障和收益的投保人猛然醒悟,從而選擇退保。
“高收益的同時,還可以獲得一份保障”的保險宣傳語曾在幾年前深入人心。然而,這一宣傳沒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幾年來,保險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還要低,這讓很多投保人難以接受。
關女士通過“投訴直通車”反映,她2010年去一家銀行存錢時,一位穿著銀行制服的人給她推薦了一款3年期的“理財產品”,每年繳費1.3萬元,宣稱不僅利息比銀行高,而且還有額外分紅,同時還另贈送一份人身意外險。因為被告知“錢可以隨時取”并且沒有說取錢有損失,關女士沒有猶豫就買了保險。但到今年她繳滿3年費用后發現,分紅金僅500元,根本沒有利息。而以3.0%的一年期定存利率計算,她3.9萬元的費用存一年定期的利息都有1170元!更糟糕的是,她的3.9萬元要10年后才能全額取出,如果提前取出的話要扣5000多元手續費。對此,關女士不僅對低收益感到無奈,更對業務人員銷售時避重就輕、隱瞞信息的做法感到氣憤。
新華保險一季報顯示,其壽險退保金增加至73.38億元,同比增長54.8%,退保率也從上年同期的1.4%提高至1.9%。中國人壽在其2012年年報中對退保金上漲的原因分析道:“本報告期內,退保金同比增長11.5%,主要原因是受各類銀行理財產品沖擊,部分銀保產品退保增加。”盡管大多非上市壽險公司未對其退保金增長原因進行解釋,但業內人士認為,壽險企業所受沖擊類似。
事實上,投資型保險產品收益過低,讓投保人大失所望,與相關人員銷售保險時宣傳高收益很有關系。從根本上說,這也是一種銷售誤導。
說到退保話題,很多人都會提到“誠信”二字,保險業在公眾心中的形象與其本源目的恰好相反。此前記者曾采訪一位全國政協委員,這位委員不僅對保險深惡痛絕,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在他眼里全都不可信,原委就在于其曾經和一家銀行產生過糾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可以說,因為少數不誠信事件,整個壽險行業都為之付出了代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