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永明十年未扭虧 2012年虧損再增四成
2012年光大永明人壽繼續虧損,虧損額相較2011年增加39.4%至4.29億元,此前光大永明在2009年、2010年分別虧損6959萬元、2.08億元。而同在2002年前后成立的外資壽險公司信誠人壽(2000年成立)、中意人壽(2002年成立)、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2005年成立)皆已進入盈利階段。
近日有消息稱,光大永明人壽欲撤銷其在廣州、重慶、上海、沈陽、北京五大電銷中心,僅保留天津和成都兩個自建電銷中心,業內分析光大永明這一調整是其在對電銷成本收益考量后作出的。
這或是光大永明電銷戰略調整的一個序曲。自2010年光大集團控股光大永明人壽之后,這家公司走上了一條不同于同期合資壽險公司的發展之路。
產品結構差異:
分紅險占比最高 期繳低
產品和渠道是壽險業轉型的突破口與體現,與同期成立的合資壽險公司相比,光大永明人壽的情況也明顯不同。
從產品結構數據看,相比2011年81.50%的占比,2012年光大永明39.31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中分紅險的占比有所縮小,不過仍高達77.78%;其他險種占比分別為健康險9.29%、普通壽險8.81%、意外險4.08%,其余為投連及萬能險產品。與2011年的占比數據相比,健康險及意外險占比均有所上升,普通壽險占比下降。
信誠人壽2012年的36.23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按險種劃分,分紅險(包括壽險及年金)占比約72.82%,健康險占比17.71%,意外險占比2.84%,其余為投連及萬能險產品。大都會人壽2012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6.61億元,其中分紅險占比僅為41.95%,低于其傳統壽險43.96%的占比,另外,大都會的健康險、意外險分別占比10.36%、3.66%。
從保險業務收入的繳納方式看,與2011年期繳業務首年保費收入、期繳業務續期保費收入、躉繳業務分別占比12.20%、13.10%、74.70%的情況相比,2012年光大永明人壽的期繳占比均有所上升,躉繳業務占比相應下降;其中,期繳業務首年保費收入達6.85億元,占比17.45%,期繳業務續期保費收入7.91億元,占比20.12%,二者合計計算的期繳業務占比升至37.56%,較2011年增加了12.26個百分點;同時,躉繳業務收入24.55億元,占比降至62.44%。
光大永明人壽的期繳業務占比在2012年有了10個百分點以上的增加,達到了37.56%,但這與信誠的期繳業務占比93.53%和大都會期繳占比97.32%,仍有不小的差異。
信誠2012年期繳業務的首年、續年保費收入占全部業務的比重分別為20.25%、73.28%,躉繳業務只占6.47%;大都會人壽新單首年保費收入、續年保費收入、躉繳保費收入占比分別為28.45%、68.87%、2.68%。
銀保占比67%
電銷“取經”大都會
從銷售渠道來看,個險及銀保2012年各占據了信誠67.06%、29.64%的業務比例,而電銷、銀保則分別以61.43%、25.00%的占比成為大都會2012年的兩大業務渠道。
與這兩家公司明顯不同,光大永明人壽目前的業務分為銀保、個險、專業中介代理、電銷及團險直銷等多元化渠道,而其2012年通過銀保渠道實現的保險業務收入仍獨占鰲頭,達到了26.5億元,占全部保險業務收入的67.62%。
其他渠道方面,光大永明人壽2012年個險占全部業務的11.69%、專業中介代理占6.50%、電銷占6.35%、團險直銷占4.40%、其他渠道占3.44%。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永明人壽的電銷業務2011年僅占全部業務的3.34%,電銷2012年的發展在各渠道業務中,較為明顯。在光大永明的4位副總經理中,分管電銷業務部的馬驊此前曾在中美聯泰大都會北京分公司任副總經理,而大都會人壽的電銷業務一直處于業內的領先水平。光大永明也對馬驊2012年度在電銷業務拓展、銷售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的業績表達了肯定態度。
而光大永明銀保業務的絕對主力地位與其充分利用股東優勢直接相關。在轉制前,中國光大銀行原副行長解植春和中國光大銀行計劃財務部原總經理、中國光大銀行同業機構部原總經理、中國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原總經理張玉寬,就于2009年6月、2010年4月先后就任光大永明人壽董事長、總經理。
光大永明人壽早就展開了與光大銀行合作的步伐。2007年8月,光大永明人壽就與光大集團總部和光大銀行正式簽訂了一攬子團險協議,同時在光大永明所有業務區域的光大銀行網點已經全面對光大永明開放;隨后于2008年12月,光大永明人壽與光大銀行在滬召開“光大一家,銀保合作”啟動會;2008年11月,光大永明人壽與光大銀行聯合推出“銀保通”系統,實現了雙方系統的實時對接、自動核保和即時打印出單,提高客戶服務效率,規范業務管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