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利率改革大勢所趨 買保險有望更劃算
陳先生最近很郁悶,他發現自己被忽悠了:“三年前我去銀行存款,有人跟我說保險理財比存銀行收益高,我就買了保險。現在到期了,發現收益還不如三年定期存款。”記者采訪發現,和陳先生一樣,近年來投訴最多的銀保產品,其深受詬病的一個原因就是收益不如預期。
壽險保單的收益受制于保單預定利率,而國內保單預定利率上限2.5%已經保持14年不變。最近保險市場上有此傳言:壽險傳統產品和分紅險產品定價利率上限將由現行的2.5%上調至3.5%,3.5%以上報保監會審批。記者調查了解到,此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壽險利率改革大勢所趨
壽險利率改革已箭在弦上。預定利率上限2.5%,這個延續了14年的定價可能要打破了。
今年3月份,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向各人身保險公司下發關于征求對《關于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提出加快人身保險產品改革創新,提高行業競爭力。4月份,保監會分別召集部分保險公司老總及各壽險公司精算負責人召開座談會繼續討論此事。目前,保監會征求意見已基本結束,保險公司普遍認為,壽險費率改革是大勢所趨。
業內人士透露,保監會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方案是,壽險費率改革試點實施主要適用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以及與特定資產項目掛鉤的專項保險產品,這兩種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或萬能保險的最低保證利率均可由保險公司根據情況自行確定。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在3.5%以上的,需要按照一事一報的原則,在使用前報送中國保監會審批。項目掛鉤專項保險產品費率水平突破原費率監管規定的試點產品,亦需報保監會審批。
業內預計整體方案最快5月出臺,7月開始實施。但保監會壽險部的相關人士表示,壽險費率改革議題宏大,監管部門還需要時間。費率改革方案在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的基礎上有所調整,保監會正在繼續討論研究。
買保險可能更便宜
很多人即使買了保險也沒搞明白: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是一個什么概念?業內人士解釋,通俗說就是保險公司給消費者的回報率。
那么提高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對投保人來說意味著什么?通常,預定利率與產品定價成反比,預定利率越高,保險產品價格就越便宜。
“前陣子,有個老朋友跟我說手上有張保單,很多年了,現在想退保。我一聽是國壽的瀟灑明天,馬上就勸他不要退。”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在1999年前,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曾高達8.8%,而中國人壽的瀟灑明天就是那個高利率時期的產品,低廉的保費較高的回報,讓很多投保人覺得十分實惠,而相應的,保險公司曾因此出現較大的虧損。
保險市場注入“強心劑”
2012年國內保險業保費收入1.55萬億元,同比增長8%,業務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與近20年來超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顯反差;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8908億元,同比僅增長2.4%。另外,除個別上市公司,幾乎是全壽險行業大規模的凈利虧損。處于寒冬的保險業,正期待著春風送暖。而預定利率上限打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尤其是新公司的呼聲。
2.5%的預定利率上限已經持續了14年,但國內的壽險利率并非一直這么低。在1982年國內恢復保險業時,我國壽險預定利率為6%。1988年,壽險預定利率上調至8.8%的歷史最高位。此后,隨著央行連續8次降息,傳統高預定利率壽險產品產生了大量利差損失。監管機構分別于1997年、1998年和1999年連續三次下調預定利率。經過1999年保險監管機構的調整后,國內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為不超過年復利2.5%。此后,雖然銀行利率不斷調整,壽險預定利率再也沒有任何變動。
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25%,三年期基準利率為4.65%,遠高于壽險的預定利率。而且銀行存款利率還可以上浮10%。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壽險產品增速緩慢、遭遇市場冷眼,其中有老百姓對保障需求認識不清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壽險預定利率太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越高,就越加顯得購買壽險產品不劃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