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實現“四化同步”發展。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黨敏銳地意識到新一代技術革命可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從而也為經過多年探索已經初步成型的傳統農區現代化道路注入了新的更有價值的要素。由“三化協調”進一步發展為“四化同步”。
補上新型城鎮化短板,實現“三化”良性互動
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的基礎和支撐。正是由于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效率的提升,農業剩余的增多,才有可能分流出相應的資源促進制造業及其他非農產業發展,啟動工業化進程,并在工業化過程中源源不斷地供給勞動力、原料和土地,滿足制造業和其他非農產業持續擴張的需要,也提供廣闊的市場吸納數量龐大的制造業產品??梢哉f,沒有農業剩余要素和市場的支撐,就沒有制造業和其他非農產業的持續擴張及工業化的不斷深化。
工業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核心。工業憑借重大的技術突破不僅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效率,也反過來以其產品和技術而迅速膨脹了社會財富,不斷
拉長產品和產業的鏈條,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制造業因效率需要而在空間上的聚集,必然引起人口的同步聚集,從而帶動人口由鄉村向城市的轉移及服務業的發展,推動城鎮的形成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工業化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源頭,也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源頭。
城鎮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城鎮本質上是各種要素密集布局的特殊空間,其基本功能是為聚集起來的各種經濟活動要素提供必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居住、教育、醫療、購物、休閑等各種設施及服務。沒有城鎮,制造業及相應的經濟活動主體就沒有了平臺,也得不到相應的服務,從而也就無法正常運轉起來。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結果,更是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整個社會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尤其是進入現代化進程的后半段以后,工業進入的技術門檻越來越高,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鎮的規模和功能對于工業及相關的經濟社會活動就越來越重要。城鎮化的重要性和關鍵作用還體現在,正是城鎮對鄉村人口大規模的吸納,才大大拓展了農業發展的空間,為以規模經營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正是基于上述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科學邏輯,近年來,河南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引領這個牛鼻子,首先以做大鄭州為切入點,啟動了鄭州機場二期和米字形高鐵規劃與建設,打造內陸地區功能最為強大的空地對接交通樞紐,空中覆蓋全球,地面聯通八方,形成大樞紐、大物流、大產業、大城市的發展格局;其次是規劃建設了180個產業聚集區,以此帶動產業聚集和產業升級,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并提升產業競爭力;再次是實施了以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一系列促進農民進城的政策,城鎮化率迅速提升,鄉村和農業的發展空間大大拓展;最后是配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了一系列促農惠農政策,保證了糧食產量持續處在全國排頭兵的位置,并促進了農業經營方式現代化。上述發展措施和發展方式,在空間上形成了持續向由交通軸帶串聯起來的不同層級交通樞紐和相應城鎮聚集的態勢,我們把這種發展態勢概括為“一極三圈八軸帶”格局。這應該是建立在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基礎上,對發展規律、方向、態勢和趨勢的最簡要也是最完整的概括。
促進信息化與“三化”融合,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上述一系列戰略謀劃和政策措施實施,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發展規律與河南實際基礎上的,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要素投入和資源開發為技術特點的經濟發展方式潛力得以充分釋放,使得河南經濟保持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一躍進入經濟大省的行列。但是,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和進入新常態以后,結構問題更加突出,下行壓力顯得更大,雖然經過不懈努力,亮點頻出,但總體上傳統增長方式已經疲態盡顯。未來要再進入全國發展前列,必須盡快大規模地引入新技術,全面改造經濟結構。而正在醞釀的以新一代互聯網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將借助現代信息處理技術促使經濟活動重新分化組合,從而使整個經濟活動都將被信息化所改造。對河南來說,抓住機遇,用信息化改造現有經濟結構和經濟乃至社會活動方式,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融合,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將是現代化發展的新方向,也是提升發展質量和提高產業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最好途徑。
促進“三化”融合,實現“四化同步”發展,需要抓住以下四個著力點:
一是做大做強信息產業。信息化首先體現在,以信息處理硬件設備和相應軟件產品研發制造及信息傳輸服務為內涵的信息產業誕生和成長壯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子信息產品制
造業和信息通信服務業的誕生和壯大。富士康的引進和相應的智能終端制造產業集群的形成向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做大做強該產業,除了繼續擴張智能終端產品制造規模并拓展新的產品制造領域,拉長產品鏈條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聚集人才,提升研發能力和研發水平,向產品鏈和價值鏈的頂端攀升。這方面還任重而道遠。
二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就是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引入產品制造過程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產品制造過程,使產品制造過程智能化,大大節省勞動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我們在森源電氣、許繼電氣、西繼電梯、宇通客車等很多河南的先進企業看到,其產品制造過程智能化水平都在迅速提高。但要全面完成各產業和主要企業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高度融合,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如互聯網、物聯網運用到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及城市管理運營的每一個方面及環節,使城市形成一個巨大、全覆蓋、傳輸通暢的信息通道網絡體系,大大提升城市運營的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度。這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河南要迅速行動,走在前列。
四是用信息技術武裝現代農業。在這方面,除了農產品網絡銷售這種已經被普遍使用的網絡信息技術之外,在氣象預報、土壤檢測、病蟲害防治等領域,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已經展示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串聯起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諸環節,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信息化也將扮演重要角色。作為現代農業大省,河南理應在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
(作者耿明齋 單位: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