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離開了我們黨的堅強領導,長征的勝利是不可想象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中,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樣須臾不可或缺。
時光穿梭流淌,共和國在不斷成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趕考”,幾代人接力奮斗的事業結出累累碩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來的征程絕不是“浪漫的郊游”。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次壯麗的新長征。
在新長征路上,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如何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擺在我們面前,怎么辦?辯證看、務實辦,在深刻把握“三情”中推進“三個偉大”,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新長征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
從現實國情出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奇跡”驚艷全球。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從使用“洋火”“洋油”“洋釘”到建立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從百姓溫飽不足到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從物資短缺到坐上全球貨物貿易頭把交椅……過去幾十年間在中國發生的變化,是人類歷史上一場偉大的經濟和社會革命。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經歷這么快的財富增長和社會發展。今日之中國,已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事實勝于雄辯,成就最有說服力。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和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是一條走得通、走得好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什么道路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今天,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頂層設計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完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已經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階段,也將貫穿新長征的整個進程。
特定階段的社會實踐總是建基于特定階段的現實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不例外。如何全面認識當今中國的現實國情?一方面要看到“變”,把握社會深刻轉型變革的時代背景,以“中國奇跡”與中國成就為奮進的動力、前行的基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沒有變”,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變”與“沒有變”辯證統一的現實國情啟示我們: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大膽肯定成就,又要勇敢直面問題;既不能因為成就偉大而忽視問題、盲目自信,也不能因為問題凸顯而否認成績、失去自信。只有保持清醒、增強自信,才能全面認識現實國情,在此基礎上明確現階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科學方略。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這樣的科學方略。這一戰略布局以“三個沒有變”為認識前提,鮮明聚焦發展問題,以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階段性戰略目標,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中長期戰略目標;這一戰略布局以“三大變革”為戰略舉措,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入手,著力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體制機制和組織領導保障。從現實國情出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要求我們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在統籌“兩個大局”中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今天,我們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需要我們通過偉大斗爭成就偉大事業。1962年,毛澤東同志指出,西方通過三百幾十年建設了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50多年過去了,我們已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越接近目標,面臨的風險越大,遇到的問題和挑戰越復雜尖銳。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努力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躍”。
新時期的國情在發生深刻變化,新時期的世情同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使得新時期的偉大斗爭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一是斗爭的領域空前擴大。從世界范圍看,各國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日趨激烈,資源爭奪、貨幣戰爭、市場爭奪、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斗爭、網絡斗爭、領土主權爭奪等,都被納入斗爭的主戰場。二是各類斗爭盤根錯節、相互交織。經濟斗爭與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交織在一起,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境內斗爭與境外斗爭交織在一起,大國遏制與小國挑事交織在一起,抵制外來腐朽文化入侵與肅清封建殘余交織在一起,反擊軍事挑釁與防范顏色革命交織在一起……矛盾之中還有矛盾,問題背后還有問題。三是斗爭的難度前所未有。比如,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沖破利益固化藩籬困難重重,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反腐敗是你死我活的較量,不反腐就要亡黨亡國;西方遏制圍堵中國,國際反華勢力、反共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等等。四是斗爭的成敗事關重大。反腐敗斗爭攸關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反分裂斗爭攸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全面依法治國攸關國家長治久安,意識形態斗爭攸關國家的文化主權和執政安全,等等。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