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于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是基于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
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于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是基于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法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依然存在,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等問題依然嚴峻,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未能有效確立。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不斷完善法治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是法治建設中所必須經歷的歷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已就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開啟了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篇章。
法治的固有含義包含了良法和善治兩方面內容。依法治國本質上就是要用良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宣示了對公民人身、財產及其他基本權利的保護,并通過相關制度予以具體落實。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用憲法約束公權力。依憲治國,就必須保障憲法的實施,并建立和完善憲法實施的監督制度,從而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其二,落實黨的依法執政方略。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我們黨帶領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領導干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改革過程中,我們黨要運用法治凝聚共識,引領改革,推進改革,確保改革事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
其三,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先是要求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治政府一定是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做法律允許和法律授權的事情,而不能超越法律做事。這就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壓縮政府審批權限、明確行政權力界限、規范行政行為程序、加強行政信息公開,通過權力問責機制,加大對違法、失職行為的追懲力度;另一方面,公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履行其法定職責,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為,不得懶政、怠政。通過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從而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其四,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必須通過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斷提高司法審判人員整體的職業素養,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其五,建設法治社會。一方面,要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真正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實現法律與道德、依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法律與道德的互補,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只有全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規矩,才能奠定法治的基礎。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