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但仍存在大而不強問題。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尤其需要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助推高質量發展
新知新覺:大力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但仍存在大而不強問題。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尤其需要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不僅表現為注重細節、精雕細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從工業化歷史進程看,幾乎每一次引起產業變革的創新創造都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著各行各業的探索者和發明家,推動科學技術和工業制造融合發展。在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眾多奇跡。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動力之一。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地方和企業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忽視了工匠精神。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關鍵在于樹立匠心。樹立匠心,既要弘揚優良傳統,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勇于開拓創新。一方面,加強宣傳教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引導全社會深刻認識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價值觀,尊重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勞動,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完善制度機制。比如,可以建立健全評價機制,設立與工匠精神有關的獎項,評選獎勵優秀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引導人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礎在于培育技能人才。廣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傳承者、實踐者、創新者。近年來,隨著職業技能培訓事業快速發展,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仍存在總量不足、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培養壯大技能人才隊伍,一方面要轉變社會觀念,提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發展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企業應建立標準化、系統化的培訓體系,為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切實提高其職業技能;將工匠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激發員工鉆研生產技藝、不斷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大國工匠脫穎而出。
傳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目的在于打造精品。只有打造更多優質產品、塑造更多中國品牌,中國制造業才能實現品質革命、躋身世界前列。打造精品不是簡單的技術和管理問題,而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應當認識到,一切物質產品歸根結底都是由人的雙手創造的,任何一件精品的誕生都蘊含著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精品,需要注重改進制造工藝、提升管理水平,更需要一線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強化責任意識和職業操守,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應引導鼓勵員工樹立成為“中國工匠”的職業理想,將工匠精神體現到一件件精品上,在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 楊建新 為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05日 07 版)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