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期望通過對“遺產日”文化與自然屬性的全面追索,與大自然建立一種更豁達、更包容、更自信的關系,在放慢并更理性地走向未來的腳步中,感悟到更厚重的文博記憶與歷史命題。
核心觀點
環顧世界,從英國的田園牧歌到美國的荒野書寫,從西方的“阿卡狄亞”到中國的“桃花源”,自然的遺產屬性早已受到關注。然而,任何文化遺產的形成都離不開特定的地域自然環境,同樣,任何自然遺產也都有其特色的文化內涵,協同進化與發展才是遺產完善之根本
關于我國“文化遺產日”的源起,筆者在翻閱文獻中發現: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提案集上有以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數十人聯名的“關于設立文化遺產日”提案。值得關注的是,自2017年6月第二個周六起,“文化遺產日”變更為“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為此,有必要加大對其豐富內涵的推介,讓自然與文化的“雙主題”普惠公眾。
為何要重視自然遺產的申報
環顧世界,從英國的田園牧歌到美國的荒野書寫,從西方的“阿卡狄亞”到中國的“桃花源”,自然的遺產屬性早已受到關注。然而,任何文化遺產的形成都離不開特定的地域自然環境,同樣,任何自然遺產也都有其特色的文化內涵,協同進化與發展才是遺產完善之根本。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文化遺產的數目遠多于自然遺產。為此,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呼吁高度重視自然遺產的申報。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項,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遺產30項、文化景觀5項。它們讓我們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明根脈,為后世子孫傳承歷史記憶。
1992年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 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展示了國際社會全面而整體的遺產觀。美國自然遺產管理的經驗表明,認知遺產日的自然屬性有極大的社會價值。1872年,美國國會將黃石地區確定為“為了人們利益和欣賞目的的大眾公園或休閑地”,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由此誕生。美國自然遺產管理強調“根據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的公益性質確定資源的使命,然后建立與使命相應的資金機制、管理機制、經營機制、監督機制等”。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法》規定“保存(公園地的)風景、自然、歷史遺跡和野生生命并且將它們以一種能不受損害地傳給后代的方式提供給人們來欣賞”。1992年,《美國國家公園21世紀議程》指出“歷史遺跡、文化特征和自然環境有助于人們形成共同國家意識的能力”。可見,美國將遺產資源的公益性服務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內政部下屬的國家公園體系,保護價值一般比較重大,對游客有較多限制;農業部下屬的國家森林體系,常分布在國家公園周邊,保護價值相對較低,更多地承擔旅游功能 (含狩獵等旅游延伸活動),大為減輕了國家公園的旅游壓力。我國的現狀是,即使國家級遺產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門既管理又經營、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變了遺產資源的公益性質,從而導致遺產保護難以遏制不當的開發建設趨勢。
深化“遺產日”自然性的主題
筆者認為,“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的確立,不僅從自然與文化雙層面上回歸遺產本源,更給遺產日 以國際化視野。據此,特從三方面認知自然資源應體現的遺產價值,以期有助于公眾理解與實踐環境生態保護。
其一,生態治理需全民自覺參與。1985年,梭羅的著名生態著作《瓦爾登湖》在《美國遺產》雜志上名列“十本構成美國人格的書”之榜首,一位自然文學作家及其精神的“書寫”被視為美國文化的遺產,說明建立自然生態的遺產觀是人與自然和諧之出路。從生態文化到生態文明,從履行應盡義務到弘揚生態公共責任與精神,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其二,重塑人與自然設計觀,并要更本質地理解大地。中國的生態環境設計具有古老的傳統文化根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手冊的扉頁中引用國際著名學者的論述,強調中國是世界上環境文明成就最高的國度,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寶貴的自然觀,是成功處理人地倫理關系、規劃中國生態園林建筑的智慧源泉。之所以要重塑生態與自然遺產觀,是因為這不僅是文化的“基因庫”,更是自然的“基因庫”,是人與自然和諧創造的“基因庫”。
其三,要加大自然文明視域下的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建設是大題目。當下最有效的自然文化遺產傳播手段是自然文學,其意是表現生態、審美自然,它超越以理性為主導、人類為對象的既定觀念,追問什么是真正的理性,自主地表達關于生態危機、自然消亡的警世與呼喚,在這里生態文學建構起開放的批判姿態。
我們期望通過對“遺產日”文化與自然屬性的全面追索,與大自然建立一種更豁達、更包容、更自信的關系,在放慢并更理性地走向未來的腳步中,感悟到更厚重的文博記憶與歷史命題。
(作者:金磊 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建筑文化遺產》《建筑評論》總編輯)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