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明并非一蹴而就,從觀念轉變到行為體現之間尚需不斷練習和修身才能完成,那么針對由文化差異導致的境外游文明問題所開展的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教育不能止步于知識傳授,需要通過主體的行動來形成對異國文化和國際規則的體認。
綜合線上旅游企業的分析,2017年春節我國出境游人次超過600萬。該數字象征著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更意味著中華文明同世界進行具體而直觀的交流。此時,交流的主體是一個個走出國門的中國公民,其言行在事實上影響著中國的國家形象。近年來,中國游客在境外旅游時的素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間。
國家形象是受眾對一個國家綜合情況的認知和評價。其構成要素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的政治、制度、外交等;社會層面的民族文化、外貿等;個人層面的人民形象、公民素質等。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國家形象要素,由政府或社會組織擔當其主體,此種類型的國家形象建構是“有意為之”,政府或社會有意識地建構和引導受眾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如中國在國際交往、民間事務上的態度和立場所展現的大國應有之形象。個人層面的國家形象要素,由公民尤其是處于有外國人在場情境中的公民擔當主體,此時公民行為的意義遠遠超出公民個人,其一言一行與中國形象直接相關。
針對中國公民出境游文明問題,國家形象建構的政府主體出臺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社會主體方面則是航空公司和旅游企業聯合起來抵制旅游不文明行為并作出相應的措施。雙管齊下的效果是顯著的。法國旅游業認為中國游客整體形象和口碑都有所提升,泰國旅游局認為中國游客的形象正在迅速扭轉,新加坡某旅游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國游客素質有了相當大的提高。這說明制度本身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根據韓國和新加坡的相關經驗,我們還需加大力度,從“指南”“辦法”等倡導性的文件轉向“法律”“法規”等約束性的制度,從而在陌生人社會中進一步規范和引導中國公民的旅游行為。
提高公民出境游的素養從而建構良好國家形象,除了國家和社會層面通過制度建設的“外塑于行”,個人層面的“內修于心”則更為根本。《禮記·曲禮》說“毋不敬”,即敬乃禮之要。“禮”指外在表現上的容貌、舉止、話語合乎禮節;“敬”是內心的敬重、敬畏。“禮”在外在行為,“敬”在內在心,行之“有禮”乃因心中“有敬”。對出境游的中國公民而言,“有敬”意味著敬重滋養自己文化品格的中華文明、敬畏賦權增能于己身的中國公民身份,始終懷著對祖國真誠的溫情與敬意,秉持“我是中國人”的意識,自覺承擔國家形象建構的主體地位,認識、踐行和傳播一己之身所表征的中華文明。
20世紀初期我國大批留學生在境外學習和生活,他們為世人留下了謙謙君子的中國知識分子形象,究其根本在于他們大都恪守為人之道,具有較高的個人修養,這不能不說受惠于傳統文化的人格養成教育。出境游文明培育,其行為規范為標,而人格培育為本,以使今天的中國公民了解和熟悉中華文明,構建國人以中華文明為底色的豐富而高雅的精神世界,從而成為中華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文明并非一蹴而就,從觀念轉變到行為體現之間尚需不斷練習和修身才能完成,那么針對由文化差異導致的境外游文明問題所開展的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教育不能止步于知識傳授,需要通過主體的行動來形成對異國文化和國際規則的體認。對個人來說,行動乃是人的“第二次降生”,表達著每個人的主體性、鍛煉著他們的判斷能力;對他者而言,行動是人們之間的溝通交往,每個行動都是與他人的“共同行動”,個性絕不只是一種私人事務。因此,人們需要積極利用各種平臺和機會以“行動者”的身份在實踐活動中遵循國際規則,在參與地方事務中感知異域文化,以中華文明引導行動,用行動展示國家形象。
(作者:陳如平 牛楠森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