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一國只有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中不斷交流、借鑒和融合人類思想精粹,結合自身實際不斷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思想碰撞,才能形成最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理論和發展理念。
在近40載的經濟騰飛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約188倍的增長,躍居世界第二,貧困人口數量從7.7億降至7000萬,共同富裕的目標未來可期。然而,盡管當下經濟持續推進,但增速卻有所放緩。為攻克發展之堅石,厚植發展之優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應運而生。這不僅牽動著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更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脈搏息息相關。
1.新發展理念植根于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方法論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數千年來形成了蔚然可觀且獨具特色的經濟哲學思想。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以“和”“合”為根本,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以此為源所形成的經世濟民之道是新發展理念之濫觴。例如對于社會革新,抱有“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和“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之觀念;在權衡多方利益時,主張“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順天應人,天人合一”和“數罟不入垮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理念;就國與國之間的相處,則推崇“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對于社會分配,持有“均貧富”“共富”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論斷。正所謂“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古先圣哲經濟思想之燦爛,較之歐美各國,未遑多讓”(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幾千年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豐富經濟思想所傳承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擁有著諸多值得珍視的閃光點,不僅對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于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可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思想啟迪。
當然,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一國只有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中不斷交流、借鑒和融合人類思想精粹,結合自身實際不斷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思想碰撞,才能形成最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理論和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不僅植根于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和文化土壤,而且蘊藏著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邏輯本質即為“發展”,并十分注重發展的協調性、持續性、全面性和人民主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指導下,中國確立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將增進人民福祉和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前者明確了發展的著力點和內容,后者則明確了發展的出發點和方向。新發展理念秉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邏輯,五個部分相輔相成,形成了以“發展”為中心的穩定體系和有機整體。創新,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核心,是首要驅動力;協調,是中國經濟均衡發展的關鍵,是內在要求;綠色,是中國經濟永續發展的基礎,是質量保障;開放,是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外部條件,是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的目標,也是最終目的。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方法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破解世界發展之謎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要旨。新發展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其思想創新也蘊藏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強調事物發展變化遵循量變與質變辯證統一,并遵循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新發展理念正是主張“破”與“立”的統一,即打“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而“立”科學、協調、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方式。在技術、制度、文化等方面推陳出新、破舊立新,創新而行;在區域、地區、產業和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發展中尋求平衡和非平衡的統一,協調邁進;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繁榮;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兼顧“引進來”和“走出去”,既要競爭也要合作,互利共贏;在為人民、靠人民實現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注重成果的公平分配,共建共享。從方法論來看,新發展理念堪稱集中體現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典范。
2.新發展理念是立足中國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中國實踐結合的成果
新發展理念是基于中國實際,聚焦中國發展,直指中國發展新階段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而提出來的,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
當前中國經濟正值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態,經濟發展過程中矛盾重重,而無論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還是共享,均直指經濟發展的困難和瓶頸,即:動力問題,經濟增長缺乏創新動力,新的經濟增長點難以尋求;平衡問題,在快速發展中,我國的城鄉、區域、社會各階層、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和諧問題,長期倚重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致使經濟增長與生態和諧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開放問題,貿易摩擦在開放進程中不斷涌現,開放空間需要拓展,國際經濟話語權及交易制度決策權亟待提升;公平問題,盡管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部分群體的財富不斷增加,然而“蛋糕”的分配不公問題愈發突出。
新發展理念正是致力于適時解決“中國問題”,是將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成果。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發展觀、改革開放后的改革發展觀、新世紀的科學發展觀以及當前的新發展理念,每個發展觀念的形成和每次發展理念的演進都是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懈探索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不斷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和矛盾。新發展理念更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發展目的為主導方向,凝練出發展的新內涵,以創新激發活力,以協調引導平衡,以開放拓寬空間,以共享實現目標,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理論總結,是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指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體系推向了新的高度。
3.新發展理念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選擇指點迷津
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的形成和內涵,深入洞察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路徑的選擇充滿信心,有理由相信新發展理念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指導意義。
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來看,廣大發展中國家由于單一和不平衡的經濟結構,一方面過度依賴于石油、天然氣、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另一方面長期依賴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而資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產業往往極其缺乏。一旦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出現價格波動,必將對國家自身經濟造成致命性打擊。一些拉美國家還由于受到體制機制的束縛,創新動力不足,經濟發展長期擺脫不了“中等收入陷阱”;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及很多非洲國家在收獲人口紅利之后,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口問題與環境問題的約束,經濟發展陷入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境地。
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方向的迷茫,發達國家的發展同樣也危機頻發。自20世紀90年代房地產危機之后,日本經濟一直萎靡不振,GDP增長率一直經歷嚴冬甚至跌破冰點,零售物價指數多年為負,即使經濟稍有復蘇然而并不穩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僅依靠虛擬經濟帶動了些許復蘇;歐債危機之后,歐洲主要國家經濟幾乎停滯,福利也呈現倒退狀態。盡管各國政府屢次出臺刺激措施,也未能真正見效。
上述問題之所以如此突出和集中,正是因為這些國家均一味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理論指導其發展實踐,并未“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使自身深陷泥沼、難以破局。中國則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體系并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致使部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目光聚焦于中國以探尋繁榮之道,部分發達國家的經濟學者也在反思其理論弊端。中國的新發展理念能夠為這些長期陷入發展問題的國家提供借鑒。無論是陷入發展困局的發展中國家還是難以復蘇的發達國家,根本出路在于創新,只有由資源、要素或是金融、房地產等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才能在經濟泥潭中找到支點。當然,發展的內涵更為廣泛,以“創新”為中心基點,發展中國家只有著重加強“協調”“綠色”“開放”三者的協同,才能掙脫發展羈絆,走向共同繁榮;而發達國家則應著重加強“協調”“共享”二者的協同,才能真正走上復興之路。
4.新發展理念對指引中國參與和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今世界,發展問題和矛盾凸顯。新發展理念正是切入了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特別是清楚展示了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發展特色,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想,因而引起了各國的關注。
當下世界各國已經成為“命運共同體”。一國的發展不會“獨善其身”,一國的繁榮必將與人類的共同福祉息息相關。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我們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于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各國人民。”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連續多年超越歐美最發達國家,201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8%,2015年仍在25%以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強“引擎”和最大穩定力量。無論是在以發展為當務之急的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還是在尋求復蘇之路的大部分發達國家,中國的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中國正積極融入世界經濟話語體系,經濟力量不斷壯大,國際地位日漸提升,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被賦予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兼論古今,中國的發展理念已經為引領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表率,無數現實中的例子就是最好證明。就創新而言,儒家思想中的義利之辨對日本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中國古代常平倉思想對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農業基本法的確立等起到了推動作用;就協調而言,從“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再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國針對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所付諸的努力;就綠色而言,中國在全球生態保護中一直勇于承擔大國責任,以身作則踐行低碳綠色發展理念,如2015年6月,中國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具體指明了中國2020年至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積極參與并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就開放而言,中國致力于建設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重塑世界經濟話語體系,并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的世界共享,諸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絲路基金的大力籌措,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來源;就共享而言,通過“一帶一路”戰略,中國為世界經濟的共建與共享提供了平臺。(作者:冒佩華 王寶珠;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6BKS060]的階段性成果)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