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堅定追求,是習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凝練表達。
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堅定追求,是習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凝練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止境,黨和政府對改善民生的追求也沒有止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民生問題的重要論述,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凝聚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強大合力。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明確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
民生工作關系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放眼世界,那些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民生改善的國家,最終都會陷入經濟社會亂局。把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南針”,就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獲得了實現發展目標的制勝法寶。習近平同志反復要求廣大黨員干部隨時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各級黨委與政府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一定要注重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做”。在黨中央重視和關懷下,我國民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新增就業持續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提高。
把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南針”,表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改善民生是高度統一和契合的,共享發展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國計與民生將是相互隔離的兩張皮;不持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空洞的口號。
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是習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重要內容,深刻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
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體現在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努力實現人民幸福上。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人民幸福居于顯著地位。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具體的,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為了實現人民幸福,習近平同志強調,“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這些重要論述表明,人民幸福包含精神文化、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勞動創造等豐富內涵;向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是人民幸福的基石。
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體現在全面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上。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把人民的期盼變為現實,是習近平同志心中最大的牽掛。以養老為例,習近平同志指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要“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讓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都能健康長壽、安享幸福晚年”。
在習近平同志民生思想中,民生與發展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開來。一方面,發展是為了改善民生。沒有發展,改善民生便無從談起。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從實際出發,集中力量搞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織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網”,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另一方面,改善民生也能促進發展。解決好民生問題,發展才有更足的動力和后勁。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和滿足人民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