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會把“綠色”作為我們必須堅持和貫徹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對于當前和今后推動我省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程傳興 201500024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描繪了我國今后五年的發展宏偉藍圖。全會強調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會把“綠色”作為我們必須堅持和貫徹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對于當前和今后推動我省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河南自然資源的種類比較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復雜多樣,但我省自然生態環境本底相對比較脆弱、生態承載能力較低。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起步較晚,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爬坡過坎、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又面臨著國家經濟新常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因而必須在“十三五”時期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把握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持續優化發展環境,化挑戰為機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關鍵抓手,推動河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
1.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加強糧食核心區建設。
河南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生態環境壓力大。比如河南以1.7%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7.5%的人口;以全國1.4%的水資源量,生產了約10%的糧食。河南耕地總面積1.19億畝,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積少,可供開發的后備土地資源少。要加強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等的建設,大幅提高噸糧田比重,積極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同時加強對中低產田改造,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的質量,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要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提升河南糧食生產的科技貢獻能力。傳統的依靠化肥和農藥投入的糧食生產模式不僅造成了農田生態系統的退化和糧食品質的降低,也引起了許多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農田土壤的污染、土壤養分的失調、農業面源污染和河流的富營養化等,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要積極推廣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生物防治病蟲害、農林間作、立體循環農業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在人類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的時代,我國傳統的“和諧共生”的人地關系和思想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比如黃淮海平原區的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是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其中的林地可以起到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污染、涵養水源、調節農田小氣候、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農村木材及果品的需要等生態服務功能。我省土地資源緊張,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大,因此要充分發揮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根據河南的生態環境特征,對農田防護林生態系統進行結構優化和設計,使其發揮最佳的功能和效益。
2.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堅定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化道路
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使得能源消耗日趨巨大,由此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現在我國很多的大城市都面臨著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惡化、資源短缺、內澇嚴重、住房緊張、就業困難、身心憔悴等嚴重的“城市病”(鄭州市的情況基本如此,不容樂觀)。因此必須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科技進步,大力實施“雙創”戰略,發展壯大循環經濟,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與低效益”向“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發展型”轉變,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生態理論和技術為基礎,實現我省“產業聚集區”物質生產的生態化,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
3.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基礎性作用
要根據我省的自然環境本底特征,從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整合多部門綜合考慮、統籌兼顧,進行國土空間優化和生態系統的建設。要提出需要優先保護和重點生態修復的區域,盡快劃定我省的“生態紅線”,明確各類生態系統管理的量化的指標和任務。目前要繼續推進大別山區、伏牛山區、太行山區和平原防護林等重要生態區域的保護和管理,加強沿黃河生態涵養帶、沿淮河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廊道的保護和修復,努力提高其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發揮其在我省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
4.全面樹立節約和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弘揚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河南人口眾多,資源短缺。比如河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相當于全國的1/5和1/6,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700立方米警戒線。全省每年缺水約40-50多億立方米,多數市區的地下水源地處于滿負荷狀態。河南省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旱澇災害頻繁發生,有“十年九旱”之說。因此要全面樹立節約資源和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大力開展節水和節能力度,開展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建設循環經濟重點工程和示范城市。采取有利的措施,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綠色、循環方向轉變,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古人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這些都是古代先賢的名言警句,今天讀來依然讓人肅然起敬!我們要見賢思齊,大力弘揚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形成崇尚儉樸的社會風尚。
5.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
我省某些地區的污水排放量已經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凈化能力,有關的監測結果表明超過30%以上的河流環境水質惡化、生物的棲息地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服務功能嚴重下降。不少地表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污染持續加重,呈現富營養化狀態,并威脅到地下水的水質。河南多數河道已經成為季節性河流,有水的河道也多數成為排污河道。濕地占全省總面積的6.6%,蘊藏了2000多種動植物資源如珍稀的水鳥、兩棲動物等,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干擾,濕地生態系統不斷萎縮。由于陡坡開荒、森林砍伐和礦產資源的私采濫挖,造成了河南某些低山丘陵區的地表植被大量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及河流、水庫的淤積和貧困的加劇。黃河沿岸的沙化土地還沒有得到有效的修復和改善。河南省森林的覆蓋率在增加,但人均林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其中人工林面積增長快,天然林比例下降,幼林占的比重較大,而成熟林較少,林齡結構不合理,森林的蓄積量低,導致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較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制約了我省的可持續發展,也威脅到了國土的生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因而,我們一定要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和統一修復。土地利用的規劃和生態修復工程必須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生態原理,對區域的生態系統進行整體的與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對于天然林要完善保護制度,提高其生態服務功能和效益;對于人工林,要加強撫育管理。對于退化的河流、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也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理念,努力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積極推進平原沙化土地的治理及防護林建設,加強黃河濕地保護和修復,建設沿堤防護林帶,構建沿黃生態涵養帶。
同時要積極推動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對于人們群眾關心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問題,要加大防治的力度。如近年來河南省會鄭州市空氣污染較為嚴重,曾持續長時間出現霧霾天氣,被人們戲稱為“霧都”、“霾城”,這不僅對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發展。清潔的空氣已經成了不少城市居民難得的“奢侈品”,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顯不符。對亂排亂倒的不法行為,一定要依法嚴厲查處。強化丹江口庫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淮河、黃河等水源涵養區的生態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區域生態網絡建設,努力營造天藍水凈地綠的人居生態環境。
6.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和低碳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質量和生態品質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面對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現狀,人們的生活方式必須樹立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面對人口擁擠、交通堵塞、環境惡化、內澇嚴重等 “城市病”,我們要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弘揚勤儉節約和低碳生活的理念。積極發展低碳生產方式,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實施低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的建設。我們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引導公眾參與,自覺抵制一次性消耗品如筷子、塑料袋、包裝盒、飯盒等的使用,培養綠色和低碳的生產生活習慣。
7. 積極推進綠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河南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階段,城市機動車數量不斷激增、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再加上城市不合理的規劃、綠色基礎設施的缺乏等,造成了城市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其具體表現在 “熱島”效應嚴重、地表水土流失加劇、內澇時有發生、霧霾天居高不下、交通堵塞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積極推動綠色城鎮和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加大城鎮空氣、水體和土壤污染的防治。
要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我省的新農村建設要盡量的避免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與低效益”的生產方式,要以生態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和特色手工藝產業。河南省的新農村建設要保護和繼承當地的鄉村文化景觀,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農村的聚落形態、建筑風格、山水格局、農業生產方式、村風民俗等,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唐代詩人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詩人對鄉村庭院樹木等鄉愁的記憶。在新農村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要盡量的節約自然資源,不能一味的追求大城市的高樓大廈和所謂的“新奇特”建筑景觀,也不能盲目的大量種植外來的樹種。要結合當地的區域優勢和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借鑒傳統的融合居住、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混于一體的生存模式,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態;鄉村及庭院綠化中要多使用本地的特色鄉土樹種如槐樹、銀杏、皂莢、榆樹、香椿、柿子樹、桃樹、石榴樹、梅花等。
8.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弘揚生態文化,不斷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一項跨地區和跨部門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我們要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將生態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各級政府和領導意識到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要性。通過科普和宣傳,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環保法制觀念,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保護環境、參與環保活動的自覺性。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及時宣傳有關生態環境環保的法規和政策,鼓勵新聞媒體開展對違法活動的輿論監督和曝光。同時,要把排污量大的企業管理人員作為宣教重點,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實行綠色發展的能力。要加強中小學生態價值觀教育和環境科普知識教育,保護生態環境要從娃娃抓起,久久為功,使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堅守生態空間紅線,在未來的五年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河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河南應有的貢獻。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