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一個有些冷的話題卻讓人難以忘懷。
就在剛剛過去的冬天,還是有很多消費者,“寧買兩萬一只鵝,不要兩千元國貨”。這只鵝,就是“加拿大鵝”這款洋品牌羽絨服。“對流行趨勢不敏感,對成品品質并不看重。”業內人士一語道破問題所在,“盡管中國羽絨品質優于歐洲絨,加工技術也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但終究還是在成品品質上慢了一拍。”
不過,在時尚創新升級、滿足個性消費需求的道路上,中國羽絨服正在覺醒。
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理事長姚小蔓則直言:“不會讓中國消費者像去日本背馬桶蓋回國那樣,再跑到歐洲背羽絨被回來!”
□ 本報記者 張麗娜
中國絨優于歐洲絨
4月18日,在浙江杭州蕭山召開的國際羽絨市場現狀和趨勢研討會上,姚小蔓重申“中國絨不比歐洲絨差”這一觀點。“2017年,中國羽絨行業出口總金額為32.8億美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絨及制品的生產國、出口國及消費國,占據世界羽絨70%到80%的市場份額。”姚小蔓說。
根據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向本報記者提供的兩家權威檢測實驗室(國際羽絨羽毛檢測實驗室和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公布的檢測結果,中國絨不僅不比歐洲絨差,甚至還優于歐洲絨。
據記者了解,送檢的樣品分為鵝絨和鴨絨,檢測結果顯示,兩種絨均優于歐洲絨。
其實,早在去年9月,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在安徽桐城召開“中國高品質羽絨及產地發布會”之時,國際羽絨羽毛檢測實驗室總裁WilfordLieber就曾指出,從成分質量的角度講,中國優質羽絨羽毛與歐洲優質羽絨羽毛是“相當的”,有些企業甚至可以生產質量更優的羽絨羽毛原料。
國際羽絨羽毛局主席史蒂芬則表示,近年來,中國企業在設備、加工技術和運輸等方面逐步提高,不僅能生產達標產品,也能生產全球認可的、品質最高的羽絨羽毛原料。
羽絨行 羽絨服為什么不行?
占據全球約八成市場份額的中國羽絨產業,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均為世界領先。
為什么國人還要舍近求遠買加拿大鵝?
近日發布的《時尚羽絨服在中國白皮書》,一語道破問題所在:中國羽絨服品牌競爭力不足,還處在價格競爭階段。《白皮書》回顧了我國羽絨服產業幾十年的變遷史:從臃腫到合體,再到彰顯個性……服飾美學的規律,在羽絨服的發展史上也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但貫穿整個發展史始終的,是羽絨服行業殘酷的競爭。
數據顯示,雖然我國羽絨服市場每年復合增長率將近7%,但專業羽絨服的份額在不斷被時裝品牌蠶食。《白皮書》分析認為,羽絨服市場,“專業”陣營與“時裝”陣營的一大區別,就是專業線對流行元素不敏感,對成衣品質不夠重視。
突破“季節魔咒”告別“單品大王”
羽絨服時尚化的大趨勢,在業內人士看來,表明羽絨服產業“正在覺醒”。
但這個行業,未來繼續升級,還需要更多磨煉。
業內人士認為,在從“中國制造”轉型“中國創造”的過程中,根據既有成功品牌的經驗,我國羽絨服企業還應當在款式、工藝和面料等方面不斷創新,不僅要有“專業款”,也要有時尚款,更要有“極致限量款”,要轉變千人一面的形象,也要探索如何打破“季節魔咒”,從冬天跳出來,開發全新的四季營銷模式。
就在4月末,《2018年羽絨服行業顧客滿意度調查結果》出爐。調查顯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四個:品牌形象、預期質量、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這四個焦點也是影響顧客滿意度的主要因素。而對羽絨服產品來說,對顧客滿意度影響最大的,則是其品牌形象,排在其后的,則是感知質量。
正如業內所言,如何華麗轉型,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是我國所有羽絨服企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