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天河--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史無前例的一大杰作;是新中國林州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此工程中,林州人民體現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美德和感人精神。這些資料如果只是聽聽而沒有身臨其境的站在這個偉大的奇跡面前,是無法深刻的體會到的,我也親身感受了林縣紅旗渠精神的魅力。
紅旗渠,響亮又親切的名字,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就有篇名“紅旗渠”的課文,當時對“人工天河”充滿憧憬。或許是對水有著特別眷戀的緣故吧,對紅旗渠又多了一份念想。這次紅旗渠之行,正好了卻多年的心愿。一大早,在蒙蒙朝霧中乘旅游公司的中巴出發,在“高速公路”上高速疾行,趕到河南省的安陽市時已經9點多了,簡單的早餐過后按照當地導游的安排前往紅旗渠。首先來到的是紅旗渠的第一景區——分水苑。
接著我們去了紀念館,站在紀念館外,感覺思緒連篇。想象當年的創業艱辛:幾十萬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簡陋的工具、落后的技術手段,以一顆火紅的心和堅韌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偉業。悠悠十年風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獻給了山石險峰卻無怨無悔,在這千里長渠上,又灑下了多少林縣兒女的鮮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東流!一定要進去好好看看紀念館的展品,這些都是多么珍貴的實物和感人的照片。
稍事休息,趕往第三個景區青年洞。去青年洞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叫做“領袖路”,即國家領導人參觀、考察時走過的砌石渠堤,另一條叫做“創業路”,是當年民工施工時的工作通道。按照導游的安排,去景點時走“領袖路”。沿渠堤逶迤而行,約有二十分鐘的光景,來到了“青年洞”的洞口。洞口上方是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的洞名,許多游客正在拍照,在路上能看到很多一起來的游客拍合影。抽個空隙,我也拍了張照片以做留念。青年洞東側百丈絕壁上,有一條懸空棧道,走上去都是太驚險的感覺。
該洞有300多名青年建成,故得名“青年洞”。紅旗渠青年洞是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精妙的地段。我們在青年洞體驗了一把水趣,感受天河蕩舟的奇妙。進入了洞中,工作人員駕駛著快艇,洞內五光十色,真是一派奇特的景色。想想這工程的難度確實是非常大,仿佛回到了那些年,洞中的歲月。這是一種自信,這種自信就是“人定勝天”的信念。是一種敢想、敢干的精神。出了洞口,在渠中高歌一曲,境界了得哇。其實修建紅旗渠的這種自信表現在對自己的能力的充分肯定,要改變我們的命運,全靠我們自己。一種信仰,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對理想目標向往,始終保持對理想信仰的追求。
離開青年洞,5分鐘的車程就到了青年洞西約1公里的絡絲潭。導游提示說,這個景點是不走回頭路的,中間也沒有緊急返回的通道,走得動就一直向前走,走不動就別上上下下了。整個景區不慌不忙走過來40分鐘足矣。走近景區,只見被兩邊陡峭石崖夾著的峽谷之下,是深陷幾十米狹窄的河床,源自山西平順的漳河之水一路從西到東,從高到低跌跌撞撞奔流而來,從峽谷斷崖上飛瀉成瀑,如白馬玉龍,咆哮翻卷,墜入絡絲潭。
回到家里,心中還是惦記著這趟旅行。翻看歷史書,想想歷史上的林縣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勞的林縣人民不向命運低頭,以“寧愿苦戰、不愿苦熬,寧愿流血、不愿流淚”的超然心態,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以大無畏的“紅旗渠”精神,逢山鑿洞、遇河架橋,改變了林縣面貌,創造了人間奇跡。或許這棵“虎口椿”正是吸收了太行山的靈氣、積聚了太行人的志氣,才創造出了這難得一見的“樹間奇跡”,這就是鍥而不舍的水文精神。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