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明城墻西水關段首次對外開放(圖)
昨天,數萬南京市民參加“環城七十里”徒步走,圖為解放門城墻上密集的人群。 本版攝影 實習生 王甜 記者 劉瀏 (除署名外)
東水關處的城墻。資料圖片
昨天不少老人帶著孫子孫女參加活動,明城墻對南京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傳承。
昨天是南京青奧會倒計時30天,明城墻景點免費開放一天,“環城七十里”活動在神策門甕城啟動。整條路線約35公里,大約6至9小時走完,身體不適者可中途自行退出。環城沿途設5個“加油站”,環城者從任意“加油站”領取地圖和蓋章。
環城七十里,聽名字就像一部詩意的大戲。昨天的活動,不僅僅是“環城暴走”,南京市民對明城墻的感情,也在這一刻被文字和照片定格。還記得那首兒時的童謠嗎,“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從你家門前抄一抄,問你吃橘子還是吃香蕉”。
環城七十里·原型
南外畢業生拍電影 引發環城“暴走”熱
“環城七十里”的發起者據說是魯迅。當年,就讀于江南水師學堂的魯迅和朋友一起,沿著南京城墻“暴走”一圈。
昨天,吸引上萬南京市民參加的“環城七十里”徒步走活動,則是由南京籍導演穆丹的電影處女作《環城七十里》醞釀而來。
環城徒步是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老傳統,穆丹是南外1978級德日班學生,是南外最早參加環城的一批學生。他在電影片尾的導演手記中寫道:“1983年春,我們初三德日班在錢鐵鋒老師倡議和帶領下,進行了第一次環城,出發38人,到達27人。30年來成為南外傳統,保留至今。”
電影《環城七十里》,就是以南京外國語學校這樣一個真實的傳統為創作背景,講述一群高三學生畢業前最后一個春夏的故事。電影全部在南京取景,其中有《城門城門幾丈高》、《孩子》等14首原創民謠歌曲。電影還未上映,根據南京童謠《城門謠》而創作的電影主題曲《城門城門幾丈高》,就引發了市民環城行走的熱潮。
穆丹說:“我當時沒想到能拍出這么漂亮的畫面,因為城墻修復后,跟我小時候比不一樣了。我上去以后,一拍特別漂亮,前景是很青春的小孩,后面是幾百年的城墻,再后面是南京林立的高樓。青春、古老和未來,和諧地共生?!?nbsp;
穆丹認為,青春就像“環城”,看起來毫無意義,從起點到終點走一圈,但是這個過程中的暴走、沖突、疲憊、怨恨,以及無目的地展現、發現和體驗,才是青春的真諦——一場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