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驕陽和溽熱覆上維港沿岸,香港又一次迎來傳統的暑期旅游旺季。年復一年,以內地人為主的訪港旅客涌入這座五光十色的國際都會,盡享購物、美食和主題樂園帶來的身心愉悅,也為香港的零售、餐飲、酒店等產業創造可觀收入。
然而今年,情況有些不同。“客人少了好多啊!”旅游產品推銷員黃雅琦的感慨,道出了香江旅游盛況的褪色。是什么止住了游客的腳步?學者和業界人士受訪指出,個別沖突事件被人為扭曲和放大,導致香港旅游整體觀感下降,恐為首因。
黃雅琦的工作地點在尖沙咀廣東道,以名店林立而著名。每天,她都會攔下拎著大包小包的“豪客”,熱情推銷豪華出海觀光游,“過去每周都能成功推銷兩三個套餐,現在半個月才開一次單”。和她一樣感到失意的,還有香港的零售店主、餐飲業主和酒店經營者。
統計顯示,今年的“五一”、端午兩個小長假,內地赴港游客人數均錄得跌幅。其中,“五一”小長假內地游客比上年減少1.7%,是2003年以來首次下跌;端午小長假內地游客同比減少2.5%,與2011年的60%增幅形成鮮明反差。
由此引發的連帶效應,就是在銅鑼灣、旺角等傳統游客聚集區,隨處可見游人稀少的店鋪,以及動輒貼滿一面墻的招租海報。一家名貴鐘表連鎖店的陳姓負責人坦言,目前店里客人流量高峰期只有以往的八成左右,已準備關掉灣仔的一家分店。
“出現這樣的境況不是沒有預警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認為,香港的購物環境、物價水平變化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和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社會議題被泛政治化操弄,使得個別沖突事件釋放出夸張的負面信號,影響香港作為旅游城市的整體觀感。
內地訪港游客來自大江南北,文明素質參差,行為習慣各異,與香港市民發生摩擦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受訪者認為,這完全可以通過友善的交流、勸導以及高效的管理來化解。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龍子明說,目前香港有些激進團體借題發揮、制造對立,哪怕是原本屬于文明習慣、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問題,也被貼上“政治矛盾”的標簽。“他們煽動香港市民對內地游客的不滿情緒,實則是企圖捆綁上自己的極端訴求。”
他還擔憂地說,隨著非理性的喧囂愈演愈烈,保持友善平和心態的香港人逐漸隱入“沉默的大多數”,越來越難以發聲,“讓人誤以為香港變成了一個充滿歧視、不再有人情味的地方。”
無獨有偶,廣東一家媒體6月初進行了赴港游意愿調查。結果顯示,表示會在1年內赴港的受訪者僅約三成,而不欲赴港者達至68.42%。選擇不赴港者中,有26.32%的人表示“不想被歧視”,另有15.66%的人認為香港“不夠人情味”。
“可見,在個別‘辱客’鬧劇的挑動和發酵下,內地民眾開始對去香港旅游感到憂慮躊躇。而當這種認知在人際間擴散,慢慢成為共識時,影響將是長期和難以扭轉的。”郭萬達說。
香港旅游發展局曾在今年2月公布,將以超過一半的年度推廣預算(約合1億6700萬港元),吸引過夜旅客尤其是高消費的中年在職人士和成熟客群。“香港地少人多,旅游業偏重高消費旅客是題中之義,因此旅游體驗極為重要。”香港媒體人林國泰說,現在有必要正視問題,將心比心,設法維持和提升香港的好客形象。
然而,剛剛過去的7月1日,中環的卡地亞、香奈兒專賣店因故閉門歇業,再度引發“嚇跑游客”的憂思。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副會長吳亞瑛直言,中環是香港的核心商業區,一旦店鋪被迫關張,將引起游客驚恐,不敢再來港消費,香港“購物天堂”的地位會因此受損。
作為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游業,多年來呈現穩定高幅增長。“改善香港的旅游環境任重道遠,包括接待能力、基建設施等都需要加強。”郭萬達說,“最關鍵的還是社會氛圍。如果任由戾氣蔓延,一個吵吵鬧鬧、推推搡搡的香港,必定無法成為國際級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