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滇池度假區內的慢行交通系統示意圖
昨天,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海埂片區旅游文化生態圈建設項目簽約儀式在度假區怡景園酒店舉行。自此,滇池度假區環滇池生態旅游文化圈建設正式啟動,其中包括環滇池交通慢行系統建設。據悉,慢行系統建設預計年底之前完工,今后市民環滇池游玩,可享獨立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
預計2016年建成綜合旅游景區
“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海埂片區旅游文化生態圈項目”是市委、市政府環滇池生態圈、文化圈、旅游圈“三圈”規劃中的重點項目之一,包含永昌濕地、海埂大壩、海埂公園及海埂1號路以北120畝綠地、銀河濕地公園(即盤龍江西岸入湖口濕地公園)4個部分。慢行系統建設及海埂公園項目提升改造同步進行,將于12月30日完成,而整個“海埂片區旅游文化生態圈”預計在2016年完成,形成集旅游觀光、運動健身、文藝表演、文化展示、休閑游樂、配套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全時段開放。
累了有吃,單車壞了有地方修
“旅游文化生態圈”最引人注意的是,專門修建的人行通道和自行車道,也稱“環滇池交通慢行系統”。據度假區國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慢行系統建成后,游人散步、自行車騎行、機動車駕駛將各行其道——沿滇池邊將分別修建供游客散步、自行車騎行的專用道路。度假區國投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度假區負責的環滇池慢行系統全長約7.5公里,沿海埂公園正門(北門,鄰滇池邊)至海埂訓練基地,連接環湖東路、盤龍江入湖口。
慢行系統由環湖慢行步道、環滇自行車道、環滇旅游線路等組成,同時配套休息設施、觀景臺、生態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市民今后在環湖生態片區,不僅能看到美景,還能在此休閑漫步、騎車環滇,累了有地方吃東西喝水,自行車壞了有地方修理。按照規劃,慢行系統建設及快速道路優化提升要和滇池生態濕地公園打造相結合,與快速道路一體的慢行系統原則按雙向車道設計,已經修建的不再改動,新建的要一次規劃建設雙向車道。分步實施,凸顯高原湖濱低碳特色,實現水體與陸地、濱水與城市、山體與水體、濕地與公園之間的有機聯系。
環滇池慢行系統仍在規劃中
事實上,滇池慢行系統2011年就有了規劃,即《昆明環湖路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其中規劃了在環湖路全線設置人行和自行車專用道。規劃指出,環滇池約115公里,規劃近70公里人行和自行車專用道,2015年前完成施工。去年,昆明市再次提出“將進一步提升滇池環湖道路,結合滇池生態濕地公園,完善環湖慢行系統,打造滇池觀光休閑新文化”。
如今已經可以在環湖路上看到一條鋪設了紅色地膠的專用自行車騎行通道,這就是昆明環滇池慢行系統的一部分。滇池度假區目前在建的環滇池慢行系統是整個環滇池慢行系統的一部分。據悉,目前環滇池慢行系統仍在規劃中,規劃落定后,建設任務將被分配到昆明市涉及到環滇池區域的各區來具體負責修建。
目前,昆明市官渡區官微也傳出消息,作為滇池環湖生態建設重要項目,位于官渡區廣普大溝以南環湖東路面湖一側的王官濕地于5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占地面積715畝,同時配套建設自行車和人行慢行系統,預計將于今年年底建成并對外開放。
市民捎話
@人在路途:希望慢行系統建出特色,給人游玩的同時,指示牌要設置得清晰明了,方便任何一個騎行的人看路。
家住白云路的小李(騎行愛好者):如果能夠提供休息區的服務,比如賣點小食品和飲料以方便騎行的人,再建設衛生間方便騎行和步行的游客就會更好了。
家住海埂大壩的王大爹(步行代表):如果能把車和人分開自然是好,但是如果設計上不合理,還是會像現在的海埂大壩一樣,車、人都擠在一條路上,走著還得擔心會不會被車撞。最好是在設計之初就把車、人徹底分開,不要設計模糊界限。
家住滇池路的劉女士(步行代表):修建專門的道路環滇池,不管是游玩還是騎車,都是一種享受,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除了能近距離觀賞滇池美景,還能夠不用擔心交通安全問題,自然是不錯的。如果能在道路上設置一些休息的凳子,以及提供衛生間設施,可能會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