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由國家旅游局委托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牽頭編制的《中國郵輪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在滬啟動,這標志著中國郵輪新興產業第一個國家級規劃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出臺。和近年愈發火爆的郵輪市場相比,規劃的提出好似一針鎮靜劑,讓人們意識到郵輪產業發展隱憂仍存。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上海、天津、三亞三大主要郵輪港口共接待國際郵輪377艘次,比2012年增長55.8%,接待出入境國內外郵輪旅客116.8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97%。和郵輪市場這種爆發式增長相對應的是,各地港口城市政府對建設郵輪港口設施的熱度也直線上升,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資源浪費,盲目發展和惡性競爭。
也許有不少從國內港口乘郵輪出游經歷的人會有印象,港口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登船過程繁瑣漫長,航線單一,國際、國內郵輪設施差距明顯等都是目前我國郵輪旅游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每艘郵輪的抵達,帶來的不僅是數以千計的乘客在港口城市的消費,還包括郵輪在港口城市添加補給、油料、淡水與處置廢品、接受港口服務等,這可不是腦子一熱隨便在港口建個接待大廳就能解決的。
與此同時,目前國內郵輪業發展還面臨很多難題,如郵輪建造、購買耗資量大,回收周期長;成立國內自己的郵輪公司需繳高額稅費;以及缺乏相應的郵輪人才和管理團隊等。因此,未來的規劃需從多方面入手,不能只是關乎定位、方向的空話,而是要涉及郵輪旅游的線路,港口布局,船隊建設,人才教育,供應保障,郵輪旅游發展試點城市等具體的基礎內容。只有這樣才可能構架起郵輪產業鏈,有效指導各地協調發展,使中國的郵輪旅游煥發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