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新密藏最古老長城 戰國時期魏惠王修筑
鄭州新密藏最古老長城 戰國時期魏惠王修筑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追根溯源,它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戰的產物,是大規模的、系列的軍事戰略防御工程。每當我們提到長城,腦海里總會想到北京八達嶺雄偉壯觀的明代長城。
殊不知,在我們身邊,在鄭州西郊的新密市,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最古老長城——魏長城。其位于新密市境內西北10公里一帶,這里山巒重疊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時期曾是皮定均領導的豫西抗日根據地之一。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陜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護國都大梁(開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史記·蘇秦傳》記載: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有長城,經陽武到密”。這里,“秦”指蘇秦,字季子,洛邑軒里(今河南洛陽人),著名縱橫家;“魏”指魏國,初都安邑,魏惠成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故另有梁國之說;“陽武”指今河南原陽縣東南;“密”指今河南新密市;“長城”指黃河北原陽經鄭州西郊到新密一線,系魏國(戰國時期齊、楚、燕、秦、趙、魏、韓七雄之一)為防秦國入侵所建,長100余公里。秦統一六國后,該長城被遺棄,久而久之,其原陽至鄭州段灰飛煙滅。
現存魏長城北起香爐山(滎陽市、新密市交界處),中經蠟燭山、沙口、鳳門口、五嶺,南止茶庵村北,全長5.8公里,墻基寬2.5米。最高處高2.5米,依山盤旋,青石壘砌,林巒秀異,氣勢巍峨,箭樓、烽火臺、營盤等防御設施完好。建在魏長城之上的“鎮遠炮臺”,為清咸豐十年即1860年建,方形,青石質地,鐵汁灌縫,高約10米,長、寬各5米,內分兩層,層層有炮眼。也是珍貴的歷史見證。
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7月28日,新密魏長城成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整修新密魏長城不僅對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古代建筑學與戰爭防御學極其重要的歷史佐證,隨著歲月流逝,該長城風蝕雨淋,面目凄慘,令人惋惜。不過,記者從新密市文物管理處獲悉,鄭州市已撥專項資金,對魏長城進行保護和維修,這個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物遺跡將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