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傳奇,探尋鶴壁的人文之美
仙鶴棲于南山峭壁,探尋鶴壁名字由來
關于“鶴壁”名字的由來,有不同的版本,一說是周靈王之子景王騎乘仙鶴棲息于南山峭壁引得萬只仙鶴來朝,另外一個說法則是,道士借宿太行山東麓的某家農戶家里,受到熱情款待,道士無以為報,便在農家的影壁上花了一只仙鶴,栩栩如生,可以引頸長鳴,翩翩起舞,引得周圍村民紛紛趕來看熱鬧。村子開始興盛,變成集鎮,后來就成了現在的鶴壁。
白蛇傳奇,淇河之濱的神話之美
在眾人的印象中,白娘子與小青是哼著江南小調委蛇在西湖之濱的美人蛇,裊娜身姿被定格在杭州西湖,可是,在鶴壁的傳說中,他們則是另外一番模樣,白娘子是淇河之濱的美人蛇,小青是淇河里的一條青色的纏魚,她們與許仙的故事發生在淇河之濱的金山寺、許家溝和青巖絕里,現今那里還有個白蛇洞,據說是白蛇修煉之地。許仙是許家溝里的少年,某天從黑鷹口中救出還未修煉成仙的白蛇。兩人相悅成親后,用仙草為村民治病,冷落了黑山上的金山寺。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非常憤怒,于是,“盜仙草”、“水漫金山”等故事逐一登場。只是后來宋人南遷,將此傳說帶到了南方,與杭州和西湖結合起來,才形成了今天白娘子故事的格局,但其源頭,卻是在淇河之濱。
禹貢名山,大禹鎖蛟
《尚書·禹貢·導水》記載,禹“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大禹治水,減少水患,蛟龍心有不甘,逃竄到大伾山,穿巖鑿洞,營造宮殿,讓百里大伾山變成水鄉澤國。大禹趕赴大伾山征討蛟龍,激戰數月,最終,大禹以屠龍柱將蛟龍鎖住,消除水患。至今,大伾山東側石崖下仍有大禹鎖蛟的痕跡。
淇河浚地,紅臉白臉
淇河,是淇縣和浚縣分界線,但浚縣農民卻經常前往浚縣耕種河灘地,其緣由,可追溯到明朝景泰年間,斯時,浚縣王越,權傾朝野,偏袒浚縣鄉親。兩縣常因地界起爭端。王越想法化解,將淇河一分為二,河歸淇縣,地歸浚縣。看似公允,其實偏袒,因為一到汛期,河水暴漲,分屬河水的淇縣就得負責防汛修筑堤壩。而河水改道,沖出來的河灘地,當然也就歸浚縣所有。因為這個緣故,現在兩縣劇團宴席,浚縣的王越畫紅臉,表示此人忠君愛民,淇縣的王越畫白臉,表示此人是奸佞之徒。這就是淇縣浚縣紅臉白臉的由來。
神之手造就長壽之蛋
衛武公曾經在朝歌修建中國第一座皇家園林——淇園。建成后,百官來賀,其中一人線上一枚鴨蛋。衛武公大怒。獻蛋人解說由來,這不是普通的鴨蛋,而是由神之手所造,蛋黃紅黃相見,形成美麗花紋,食之可長生長壽。衛武公大喜,嘗食之,享年95歲。于是,纏絲鴨蛋成為淇河三珍之一,至今有“金蛋銀蛋不如纏絲鴨蛋”的美譽。
山外山,女媧補天
千佛寺石窟是在一整塊巨石上雕琢的。這塊巨大的孤巖,像是從別處運來單放在浮丘山巔這片平整的山頭上的;又好似從天上掉下來的。關于此石,有多種傳說,一說是女媧補天留下的。女媧煉了三百六十六塊五色石,只用了三百六十五塊,剩余的這塊就扔到了浮丘山,煉成千佛寺石窟。另外一種說法是它是須彌山上的鎮山石,被佛祖拋進東海,待到海枯石爛之時,武則天大興佛事,以脂粉錢開鑿洛陽盧舍那大佛,其他郡縣效仿,浚縣的善男信女從東海尋到這塊靈石,開洞造佛,于是有了今天的千佛寺石窟。
鎮河將軍,伾山大佛
浚縣大伾山東崖,有一尊身高八丈的大石佛,人稱“鎮河將軍”。據說大禹治水,使得萬洪入河,擾亂龍宮。龍王大怒,派兵興風作浪。西天彌勒大怒,坐上石崖,逼得驚濤駭浪退回東海。龍王不甘,趁彌勒養神之際,繼續興風作浪。彌勒便將自己的法像留在大伾山,端坐山崖,舉起右手,目視黃河,使得黃河永不倒流。即為現在的大石佛。
二郎神擔山堵河口
愚公移山,感動上天。玉帝派二郎神移山。二郎神擔山除了濟源王屋山王東走,本想搬到東海。但到了浚縣,發現很多人在搬土筑堤壩。二郎神了解民生疾苦,便將兩座山放在了黃河決口處,即為今天的大伾山和浮丘山。現在兩山上還建有二郎神廟。山下有以二郎神命名的村莊。
淇門風雪避,王莽趕劉秀
淇門村位于衛河南岸,村口有升仙塔,塔門有“風雪避”三字,冬天大雪紛飛之時,塔周圍部落片雪,如被掃過。是為浚縣八景之一。據說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追殺皇室后裔劉秀。于隆冬季節激戰。劉秀不敵,逃往浚縣淇門。劉秀祈禱,讓風雪避開自己,感動上天。神靈將風雪趕往別處避開劉秀。從那時起,淇門避風雪就成為當地奇景。
二郎擔山,善化奇峰
浚縣城西北有兩座山峰,一座尖如削,直插蒼穹,俗稱尖山,一座山平緩,狀如大象,人稱平山,火龍崗恰像山邊放著的一條扁擔。過去,山上松柏參天,濃蔭蔽日,七十二道山澗清泉環繞,每逢天要下雨,山上便云霧升騰,云狀千奇百怪變幻無窮,有的像亭、臺、樓、閣,有的像轎、馬、舟、船;有和像執事、鑾駕,有的像仙人飛天,故有“善化奇峰”的傳說。據說二郎為母壽,跟隨太白金星學習長生之法。其母被太陽燒死。二郎憤怒,發誓要打敗太陽為母報仇。二郎擔著兩座蓬萊的仙山前去壓住太陽,行至浚縣,擔山的扁擔斷裂,仙山便留在浚縣。所以有“三山結鐘秀”“因之憶蓬萊”的說法。擔來的山上有許多神仙,他們騰云駕霧,變化莫測,從而成為浚縣八景之一。